close

(不是特別愛看藝術片,可是《在霧中》是我喜歡的類型,說的是人性:時代下的人性。)


(沒想到國賓長春戲院改裝後,從外觀上來看,簡直就像是充滿科技感的未來艙門。)



(其實,我很喜歡自己去看電影,就跟看書一樣,是很內斂式的自我行為。)



「人心怎麼能腐敗的那麼快?戰爭真的讓我們徹底改變?還是,我變了?」
──Sergei Loznitsa導演.《In The Fog》


站在國賓長春戲院的外頭,在夜色之中,思緒的迴路怎麼也連接不上,那個曾經的長春戲院,
嶄新的門廊、嶄新的招牌、嶄新的售票口、嶄新的速食店──換了一個名字,仍然賣著漢堡──,
我踏進售票口,等不到十分鐘後就要開演的電影,票券上的片名前,明確印著一個「藝」字,
藝術片的定義是什麼?沒有概念,影片節奏緩慢、劇情寡淡、意義隱晦,就該被貼上「藝」的標籤嗎?
不確定,不論這算不算是一種思想上的歧視,我搭著嶄新的電梯,到地下三層樓,照明逐漸暗了下來,
雖然,這間影廳的一切都是嶄新的,不過影廳內的格局還是那樣窄小的,全滿也只能容納三十人,
坐在最後一排的中間,獨自吃著當作晚餐的麵包,一邊等待影片的開播,是一種放鬆的期待,
曾經,有過幾個夏天,我非常熱衷於自己一個人去看電影,看完電影後就去書店或街上閒晃。
從Brad Pitt的《特洛伊:木馬屠城(Troy)》到Will.Smith的《我是傳奇(I Am Legend)》都曾獨自去觀賞,
一個人看電影,可能很多人無法相信,不過卻是一種很好的享受,你不太會被打斷觀影的樂趣,


而且,就算獨自在黑暗之中感受到任何的情感,也不會當下宣洩而出,會成為沉澱在心底的結晶。





《在霧中》是一部俄國片,導演是烏克蘭導演Sergei Loznitsa,根據俄國經典文學改編而成。
故事敘述1942年被德軍佔領的白俄羅斯,兩個游擊兵隊員,翻山越嶺的在深夜來到蘇山亞的家前,
游擊隊員布洛夫和維堤克為了一件事情,要處決蘇山亞,可是蘇山亞並不認罪,卻願意赴死。
當布洛夫押著蘇山亞進入深山的樹林,準備進行槍決時,卻意外遇上巡邏中德軍的伏擊,布洛夫受了重傷。
再度逃過一劫的蘇山亞,揹著重傷的布洛夫尋找最近的村莊,影片進入回憶三人過往的行為。
首先,布洛夫曾有個家庭,他無法接受自己的卡車被德軍徵收,而在一個晚上放火炸了卡車,
害怕受到懲罰的布洛夫,連夜逃出村莊,臨走前拋下家裡的母親,而後加入游擊隊的行列。









第二段回憶,則述說蘇山亞的故事,他原本是一個鐵道工人,後來因為發生了火車出軌事件,
所以蘇山亞和其他三位夥伴被逮捕,所有人在最後都絞死在村莊的廣場,只有蘇山亞活了下來。
德軍的領袖,原本希望蘇山亞能夠跟他合作,讓他當德軍的間諜,可是蘇山亞抵死不從,
難掩憤怒的德軍領袖,最後卻決定放了蘇山亞的性命,他說:「要給予他不同的死法」。
那時候的蘇山亞,看到被吊死的三位同伴,內心湧起一股羨慕之情,他知道沒有人會相信他的說詞,
他活下來,卻被左鄰右舍給懷疑、被村莊內的同伴懷疑,最後,連他的妻子也不再信任他,
直到遇見布洛夫和維堤克,他才終於明白德軍當時要讓他活下來的理由,就是要他孤獨的求死。









最後一段,是敘述本為游擊隊的維堤克,背叛了支助他的一個富有家庭,他在路上被警察盤問,
然後帶著那兩名納粹警察到支助者的家中,在一場混戰的同時,維堤克害怕的逃走了,並活了下來。
回到樹林之中,一而再、再而三逃跑的維堤克,回到蘇山亞和布洛夫的身邊,提議要到村莊借板車,
可惜,附近的村莊正受到德軍的攻擊,當維堤克回來時,布洛夫已經死去,漸漸的霧濃了起來,
堅持帶著布洛夫離開的蘇山亞,走在樹林之中,準備穿越道路,跟在後頭的維堤克,揹著步槍,
結果在要過路時,被巡邏的員警給射殺,而這兩位員警,就是當初他引去支助者家的警察。
最後,在濃霧的森林裡,看著兩位死去之人屍體的蘇山亞,決定拿起手槍,緩慢的結束自己的性命。









《濃霧中》一片,最常使用長鏡頭,不過敘事相當的清晰,在回憶的過程不會顯得突兀,畫面相當成熟。
《濃霧中》最常出現的場景就是走路,有時候是一個人、有時候是兩個人、最多不超過三個人,
他們通常都花很長一段時間在步行,攝影機緊緊跟在他們的背上,然後逐漸再拉遠開來,
包括影片開始時,等待行刑的隊伍;蘇山亞被押解到三人準備受刑的夜晚;在森林之中的步行等,
我一直在思考,導演安排了這樣多的等待、慢步是為了什麼?是為了讓觀眾去發現些什麼?
這個時候,我猜測,或許導演在每一段過程裡,都要我們去進入人物的行為模式和思考邏輯,
等到回憶開始,我們再回到造成這樣狀況的初始情境時,觀眾馬上就能理解每個人背後的動機和緣由。
沒有一個人是無罪的,包括布洛夫、包括維堤克,他們都曾經犯過一些錯,而不是真心想成為英雄,
他們看似凜然的到蘇山亞的家中,準備替那些死去的同胞復仇,掛上正義之名,卻什麼也不理解,
布洛夫和維堤克的死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維堤克,他躲避任何可能對自己不利的情況,卻死在最初的錯上。


最耐人尋味的,當然是主人翁蘇山亞。


蘇山亞沒有犯錯,他由始至終沒有參與破壞鐵軌的工作(或許有,但影片並沒有拍攝那一幕),
在面對德軍的將領時,蘇山亞有兩次機會可以背叛他的同胞,可是他就是無法接受成為一個叛徒,
所以,蘇山亞在被釋放後感到的一股不解感,是很能夠體會的,他不明白這麼做的用意在哪裡。
可是,漸漸他明白了,他因為活下來,而不再被任何人相信,縱使他是無罪的,在他人眼光中仍是有罪的,
在影片的最後,他領略到:「他唯一的錯誤,就是在那時活了下來」,這樣一想,他的自殺就合情理,
在那樣一個戰爭的年代,浮動的不只是國家,還有所有人民的內心,戰爭不會主動去改變什麼,
而是,在那樣紛亂的年代之下,戰爭讓人的內在,產生了懷疑、產生了私利、產生了憎恨,
《在霧中》沒有什麼戰爭的場景,只有少數的槍戰,可是,最重要的戰場,卻是在每個人的內心。









看完影片之後,我曾經有一度無法起身,或許是影片的厚重感、或許是影片的片長太久的緣故,
可是,就是因為有這樣讓人反思的時刻,我才能夠明白,這樣扎實的厚重感,是如何逼迫一個人的命運,
或許,就像很多作家曾經說過的:「最難解的就是人心」,而有時候,人心也是會隨著時代而腐壞。



敬 那些戰爭的年代。





(所有圖片及影片資訊屬前景娛樂所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宣輔 的頭像
    宣輔

    沒關係是宣輔啊!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