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鈕承澤昨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這部電影,隔了快要一年才看完,感想是還不錯,結局有點弱。)


(聲明:本文討論到的同性戀議題,只針對國片中的同性戀題材,並未對現實同性戀含有歧視,如覺得不舒服請轉台。)


(那麼,這是對國片有一點點感想的心得,應該不會太嚴肅吧。好啦,我在寫怪談Ⅲ了。不是怪談就是電影。)


最近都在看關於毀了自己的電影,包括最近拖了很久才看的鈕承澤昨品《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這部電影,
看完電影之後發現對於相關的短評,落差兩極很大。不知道是因為電影的真實性讓人不舒服,還是不是同志片。
對於國片其實每個人都有很多的想法,身邊有那種絕對不會去電影院看國片的朋友,也有那種只要是國片,
就會去電影院支持的朋友。所以聽過很多的原因、理由,為什麼支持國片、為什麼討厭國片,甚至為什麼不看國片。
其實我覺得有些電影工作者都把觀眾想得太複雜了,要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只要能夠讓人有買票的意願就好了。

老實說,有一陣子國片也讓我非常的「厭惡」。

這真的只能讓我用「厭惡」來形容,不知道是從哪一部影片開始,好像是《藍色大門》還是《十七歲的天空》,


(《藍色大門》雖然好像是始作俑者的樣子,不過在題材的處理上就比較好一點,比起後來的來說。)


(《盛夏光年》也是結局很弱的一部片,雖然在三角戀情上不完全是單純同性戀,但真的有點不舒服。)

一直到一大串出來的此「同性戀」題材《刺青》、《盛夏光年》,我曾經跟朋友開玩笑說,國片這樣大量拍攝,
連平常對同性戀沒什麼感覺的人,都會覺得有點不舒服。並不是說這樣的議題不好,只是什麼都太多了,就會反感。
我有去電影院看過《盛夏光年》,還是在美麗華摩天輪旁的電影院看的,看完之後只要有人提到哪一部國片好看,
我就會先問「是同性戀的電影嗎?」這樣。因為陸陸續續看了很多,總覺得國片以為所謂的藝術片就是這樣,
小格局、輔導金、爭議題材、劇情沉默無起伏,然後就像二二八事件的家屬一樣,每到選舉就要被拿出來消費,
同性戀者每到拍電影都要被拿出來模擬演出,於是有一陣子對國片的厭惡就是這樣不斷的消磨殆盡之下,
就開始覺得,連一點點去看國片的吸引力都沒有,連滑鼠點兩下去下載盜版的時間都不想等,就是這麼糟。
之後就一直到《海角七號》出現為止,我曾經想過國片是不是會這樣消聲匿跡了。而後來有很多人說,
《海角七號》其實看了第二次之後就不會有這麼好看,甚至有人覺得都是媒體的大力宣傳下,才有這樣的效果。
我後來再看的感覺當然也沒有第一次看的強烈,只能說《海角》確實反映出了本地特有的情感、而且敢花錢。
我一直認為,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是相對的,你沒有對等的投資,就不會有對等、更高的回報。
寫論文需要你對等的時間、開店需要你對等的投資、玩樂需要你對等的金錢、找工作需要你對等的學歷等等。
不要說拍電影,光是看之前打工的老闆,對投資斤斤計較、什麼都要計較,該花的捨不得脫手,最後只有失敗。
但其實《海角七號》會成功,很重要的一點除了口碑、敢投資,另一重點就是,「它不是同性戀片」。


回到《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這部片來說,我覺得這是國片過渡到《海角七號》之成功很重要的電影。
不論是從現在看才發現也好,還是事後諸葛也罷。但是仔細來看,去年國片的同性戀題材已經減少很多,
不過這種題材是不會消失的,國片已經食髓知味,這種片會減少就已經算是好事情了。這不是歧視,而是針對現象。
《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一片,不喜歡的人會覺得很像實驗性質的電影,我認為這是一部接近電影劇本的紀錄片。
只是電影的內容是否真實我們不知道,演藝圈有沒有這麼黑暗我們也不知道。但是為什麼拍出來覺得真實,
因為那也是我們生活中所感受到的東西,對生活的無力感、政治亂象的無奈、男女朋友的爭吵和分手,
我覺得《海角七號》要是算反映恆春小人物生活很真實的影片,那《情》一片絕對是反映都市生活很真實的一面。
而且髒話多到可能有影片一半以上的時間都有髒字出現,這算是好事情。在好萊塢電影中,說髒話是很自然的演出,
也許因為如此我覺得這一部就很有親切感,那時候不知道誰一直推薦我去看,結果拖到最近才把它看完。
只是《情》一片比較吃虧的地方在於它就因此限定了觀影的族群,輔導級、有吸毒露屁股、髒話連連,
只是好萊塢影片這麼多髒話很多人就不會反感,為什麼對自己的國片就要求這麼嚴格呢?原來藝術片是不罵髒話的?
光是這樣媽媽就不可能帶小朋友去電影院看,情侶應該也不會去電影院看這個學怎麼外遇、搞車震吧,
這是我認為為什麼沒有成本沒有反映在票房上的原因,還有一點是太過於真實,也是會讓人無法接受吧。誰知道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