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皆為:蘋果日報)
其實,臺灣已經沒有真正具備「食的安心」的食品,就連最平常的民生必需品:米、油、飲品都能造假,
說實在,不要去奢望鹽、醋、醬等食品是安全的,就連傳統市場或者超級超市的蔬菜、肉類或商品,
我們真的能夠完全去信任嗎?曾經,我們引以為豪的臺灣飲食文化,已經逐漸受到嚴重的質疑和批評。
每次看到電視上的企業老闆,裝作可憐的樣子拼命道歉、照稿聲明道歉,事後還是一樣照樣混充欺騙,
從塑化劑、填充米到大統油品,政府都不願意重視「食」的問題,沒有建立出正確的規範和制度,
究竟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政府根本就不想要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從最近的塑化劑官司案的判決就可以明白。
不論是政府也好、企業也好,我認為他們吃定消費者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我們的薪資所得並不高。
所以,消費者在選購食品的時,在同品項之間會作價格和品牌的比較,優先選擇便宜、有信用的商品。
這些商品受到消費者的支持後,為了更節省成本(人力成本、物料成本),賺取更為可觀的利潤,
抓住消費者的心態而去投機取巧,混充細目,甚至用完全化學的添加物去取代號稱天然的食品,
更甚者還想要藉由健康、安心等名目來博得消費者的青睞,趁機調高售價營造品牌的形象等等,
這是標準的詐欺,你不能說這要怪消費者有貪小便宜的心態,因為每個月的薪資就是固定的數目,
更何況,作為民生必需品的食物都這樣欺騙百姓,更遑論其他的衍生商品。
如果,每一間企業都把包裝上的標語、廣告上的強調,當作蒙騙消費者的手段,就是一種集體詐欺,
而且,作為民生必需品的企業,光是市占可能就高達同品項的百分之五十,根本就是非法的綁架,
我們的政府完全沒有辦法約束這些企業,事後不僅要民間團體提起訴訟,甚至就連基本賠償都拿不到。
以大統油品來說,光是我們吃下肚的蘿蔔糕、蛋餅、自助餐、連鎖餐飲業、便當業者就有多少使用大統?
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嚴重的、非單一的事件,可是政府依舊是把問題丟給檢調、丟給消保官,態度可謂消極,
如果,我們的薪資夠水準,有需要依賴這樣的廠商嗎?我們的薪資夠水準,是不是能選擇更好的油品?
所以,我會說問題在於薪資。當然,沒有一個完善的檢驗、監督措施,同時也是我們政府極大的問題,
到底,現在誰還會相信這套殘破不堪的臺灣法律呢?所以油品添加、米飯混充、飲品染色、芋泥酥沒芋泥,
甚至就連號稱健康低脂的冰淇淋也一點都沒有低脂,消費者在消費之前,對於「號稱」還是要再多加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