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喜歡看國片,包括中、港、台三地的「國片」,尤其是「都會愛情喜劇」、「青年愛情喜劇」和同性戀題材。)


(但是當我看到《讓子彈飛》時,卻被那隱喻、幽默、荒謬的現代性和拍攝手法給折服了。)


(由此為契機,回頭去看姜文演出或導演的幾部電影,都相當的有趣,甚至還隱藏著很深的政治意涵。)


全城的老百姓幾乎都出來了。他們並不是來看熱鬧的,他們不承認殺的是江洋大盜張麻子,而是他們擁護的「張青天」。──
馬識途.《夜譚十記.盜官記》


如果我是上一屆金馬獎的評審,根本不會考慮其他可能性,最佳影片當然是姜文執導、演出的《讓子彈飛》。
同樣是講述歷史的《賽德克.巴萊》,趣味性和劇情性就比較薄弱,而且你能深刻感受到歷史的重量。
不過,《讓子彈飛》就不是這麼一回事。這個改編自四川作家馬識途《夜譚十記》的〈盜官記〉,一樣在反映歷史,
姜文卻把民國初年那個兵荒馬亂、貪汙壓迫、民窮困苦的不合理現實,轉化成了機智、趣味和正義的表現。
我們會從《讓子彈飛》感到一點歷史的重量嗎?或許會,但很快就被那荒謬和鬥智劇情給取代了,
不論是從影片開頭的群馬拉火車,到六爺去世搞怪的墓碑,還搭配敲著木魚的神父以及超級大的大聲公。
整部片好像時代定位模糊,但我想姜文本來就刻意模糊《讓子彈飛》的時代,因為這是可以發生在任何時代的故事。


怎麼說呢?









在民國初年,縣長是用官買的,對照現在來看何嘗不是?有財力的人曝光率高,當選的機率就很高,
然後呢?當選以後為的是什麼?人民嗎?只是為了有權力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好賺取比買官(競選)更多的錢。
黃老爺象徵著在這些權力底下,真正受惠的有產階級,影片裡叫做「地主」,現在我們叫做「財團」,
張麻子和黃老爺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的官不是買來的,是搶來的,可是老百姓都愛戴他這個官,
你可以說張麻子象徵著一般老百姓的理想官員,但是這種官員真的存在嗎?所以小說裡的張麻子死了,
在電影裡的張麻子,則實現了共產社會的理想,決定任憑鵝城民眾保持無政府狀態的搶奪,自身離去。
張麻子受到愛戴,是因為他真正替老百姓設想、真正在做政府頒布的好命令,所以平民受惠,自然就跟地主過不去,
只要過不去,鬥爭和殺戮就難以避免,所以《讓子彈飛》裡的人物也是從頭死到尾,從劉嘉玲、陳坤、葛優到周潤發。
最後沒死的,電影結尾的那些二哥、三哥,全部都跑到上海去了,為什麼呢?我認為是往資本主義靠攏了,
只剩下落寞的張麻子,順著來時的道路,繼續的往下一個城市前進,既暢快寫意,卻又感到一絲的孤獨。
為什麼很多人說看不懂《讓子彈飛》,因為他們只看到有趣的部份,卻不願意去理解荒謬的部份。
我認為能夠看懂《讓子彈飛》裡面荒謬的部份,就能真正理解姜文想藉由這部作品表達什麼了。
而想要表達的什麼,除了跟政治有關係,我認為姜文在敘述一個社會的理想,他沒有絕對靠攏哪一邊,
卻藉由這段故事讓我們來思考,究竟是資本主義該受到重視,還是維持共產的步調,這也是現代中國的主要問題。


稍微談一點原著的部份。



(我很喜歡葛優飾演的師爺,雖然我一直認為他的結局有點慘,在小說裡師爺可是後來的說書人不是縣長呢。)






原著作家馬識途是個四川人,民國初年曾隨著共產黨作地下活動,所以相當熟知重慶到四川的底層人民生活,
而這本小說《夜譚十記》,就是根據他聽到、看到的底層人民生活的故事,而記錄、改寫創作而成的作品,
看過一些民國初年的「新文學」作品,不論是右派還是左派,對國民政府都沒有好話,
這跟我們小時候學到的現代中國史是有一點點差距的,但我覺得我現在可以想像,當時腐敗貪污的國民黨,
是如何丟掉「中國」、是如何失去「中國」,因為國民政府建立後,完全沒有改善過人民的生活,只會打仗,
所以知識份子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工人不滿意,所以整個中國就產生革命,如此簡單的道理而已。
回到正題,《夜譚十記》以說書人的口吻,甚至設定了一個「冷板凳會」,讓會員每一個晚上抽到籤的,
就要擺一個「龍門陣」(就是四川話的「說故事」),不論是真是假都可以,為了消磨一些時間。
而〈盜官記〉就是在第三記被說出來的,此篇和第七篇的〈親仇記〉所占的篇幅最長,
〈盜官記〉有一個很有趣的副標題,叫做「青天麻匪縣長」,似乎有意影射被國民政府稱為「共匪」的共產黨,
不過不去細究太多的話,〈盜官記〉本身跟《讓子彈飛》有一定的差距,小說裡最後張麻子死了不說,
而且小說裡的張麻子有一張書生臉,點子全來自師爺,跟黃老爺的對決沒有電影那樣驚心動魄,
不過整體來說,小說卻交代了一些張牧之的身世和更為深刻的人民生活,這點是不能忽視的,
如果可能的話,喜歡這部電影的人也應該去看一下這部原著(有繁體版的),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