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翻拍成電影的片名為《My back pages》,中文是《革命青春》。)


(川本三郎的記者角色由妻夫木聰飾演,電影用的是「澤田」,任職的報社也改成東都週刊。)


(在電影中令一個要角是扮演K的松山研一,電影用「梅山」,很懷念他在《挪威的森林》的演出。)


明明在前年還跟那些學生站在一起的我,現在卻只能站在封鎖線外袖手旁觀。──山下敦弘導演.《My back pages》


電影的開頭,是澤田走在宛如廢墟般的安田講堂內,空無一物只留下標語的走廊上,透過窗進來的光,
讓澤田深深受到某種啟發,但空無一人的抗爭、剝落的標語,都在在隱喻著學運走向失敗的結局。
跟小說的走向類似,一開始澤田已經在東都週刊(小說的朝日週刊)當記者,並進行遊民體驗,
一場在天橋下賣迷你兔的戲,看似無關最後卻牽引到整個影片的結尾,我覺得這一點滿棒的。
到影片的中段部份(這部電影長達兩個半小時),K、梅山才現身,是在大學的教室內滔滔不絕的辯論,
就我而言,先不管松山研一變胖的事實,我覺得電影至少把小說中,沒寫出來的另一面部分補足了。
說起來,K(梅山)就是個只會耍嘴皮子的人,雖然嘴上的術語說得多麼好聽,但他的內心很空洞,
從展開抗爭、組織少數人的團體到跟澤田(川本)聯絡,最後殺害自衛官的所作所為,都完全沒有意義,
應該是說,我們無法去理解他這樣做,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完全看不出來,K只是想藉革命,
來展現領袖氣質和得到認同的手段而已,不過他的話術,卻深深騙倒了相信他的人們,包括川本和他的愛人,
從影片中我們知道,這起殺害自衛官事件根本也不是梅山下的手,而是他唆使部下去營區搶武器,
因為搶不到武器,部下才勉強殺害一名自衛官來證明「赤衛軍」的革命行為,到頭來,他根本只是策畫而已,
不過梅山卻在澤田的面前吹噓自己的作為,直到被逮捕後,又完全否認自己的犯行,推給組織的其他人,
影片的最後說明到,這起殺害自衛官事件中,組織內的人相互推託,變成一場醜陋的官司戰,簡直是荒謬。









整起影片的背景,既然是環繞著學運而進行,因此就出現要比《挪威的森林》還多的抗議場景嗎?
其實沒有,真正的抗爭場面,只有澤田和一名學生革命家,到三里塚的一小段過程而已。
在電影裡,讓我比較深刻的場面,除了開頭,還有結局外,就是整起殺害自衛官事件的過程,
而真正讓人覺得一個時代的美好,卻只有澤田和梅山在房間內,一邊彈著吉他,一邊唱著歌的畫面,
從這裡可以看出澤田(川本)對沒有參與到抗爭的嚮往,還有梅山可能只是個想被受到重視的年輕心態。
說起來,妻夫木聰的表現仍然是可圈可點,跟往常一樣平穩的演出,憤怒和悲傷的時候頗具張力,
而且他的模樣跟年輕的川本還有點相似,只能說導演的選角真的相當厲害,而我覺得他最棒的演出,
當然是在電影最後,事件數年後已經退居文化評論人的澤田,在路邊一家陌生的餐館內,
碰到當初跟著一起賣兔子的遊民,如今已經開了一間店,還有了妻兒,那樣平靜溫馨的畫面,
讓澤田想起過往的事情,而不禁落淚起來,而且影片花了很久在澤田醞釀情緒的特寫上,更能讓人感受到他的後悔,









雖然我還是想到了他在《淚光閃閃》的哭戲。


比較特別的是,在小說內只出現一章的保倉幸惠,在電影內成為了女主角,由忽那汐理飾演。
我以為電影會因此對保倉幸惠有更多的著墨,不過就像是點綴一般,很忠實地呈現兩人有點微妙的相處,
最後在澤田辭職時,保倉出現在辦公室內,對澤田說她也要辭去週刊女郎一角時,告知了她對事件的想法,
保倉認為,雖然她不太理解學運和抗爭的意涵,但她覺得這次的事件是不對的,會讓人感到不舒服。
這是澤田聽完後,第一次的落淚,電影巧妙連結現實未談的部份,卻實現了「我喜歡看到男人哭」的意涵。
後來,到日本網站去搜尋了一下保倉的照片,發現保倉幸惠有一點混血兒的臉孔,相當的清秀,
就算是用現代的眼光來看,也是個相當具有魅力的女孩子,只是由忽那汐理飾演,反而多了一股知性味。


終於找到當年保倉幸惠的照片,當然是在朝日周刊上:







在電影內的保倉幸惠,由忽那飾演,明顯的五官比較平面,有知性味:





最後談談松山研一,接連演出《挪威的森林》、《革命青春》兩部相同時代的作品,不禁會想比較一下,
說起來,我實在很討厭松山在這一部電影的演出,可能是梅山個性的關係,這一點也只能說演得很好,
但因為是同時代的電影,所以就會不免拿來跟《挪威的森林》裡,他飾演的「我」來比較,
因此當然會產生一點落差,不過松山研一不愧是演技派,將一些細微的變化掌握得很好,
包括在學校的辯論,因理念不合而憤怒的地方;在組織成員動搖的時候,展現魄力和決心的梅山,
松山就是因為具備這樣的演技,才能夠吃的胖胖的吧。他在演《殺戮都市》的時候就開始增胖了。









這部電影,我是跟黃圓仔一起去京站威秀觀賞的,那是個相當寒冷的十二月初星期日,
我們憑著票券買了星巴克的咖啡和星冰樂,然後在人很少(場次也很少)的影廳內,憋著尿看完電影,
不知道為什麼,日本電影的上映天數和場次都很少,有些乾脆不上映,直接就發行DVD,
只能說,不僅是國片需要搶救,誰也來搶救一下東寶的市場吧。不然,我們能看到的好片只能愈來愈少。
當天看完這部電影後,我在臉書上寫下這段感想,然後覺得,自己在那樣的情況下,可能也會相信K:
「當下這個時間點誰能看清楚事情真正的意義呢? 我們都身在其中,所以都沒有辦法。」
然後在看完整本書的時候,我又有這樣的想法,這個想法到現在仍未改變,不要跟我提228事件,
那對我們而言不是屬於現實的,而只是一場單純的鎮壓和政治事件而已,我們從來沒有真正的革命過。

「不論是美國也好、日本也好,在五、六0年代的年輕人,是充滿著動力和抗爭性的,
 邊看著川本三郎的《我愛過的那個時代》,邊細讀他談論的安田講堂事件、
成田機場建設反對事件、新宿騷亂和赤軍連事件等,
 當然也有像村上春樹這種旁觀的立場,但我覺得,跟現在年輕人最大的不同是,我們只關心眼前自身的事情,
 世界局勢怎麼走、政治人物要拿多少錢、馬路怎麼挖大樓怎麼蓋都跟我們無關,雖然跟環境也有關係,
 六0年代那時候越戰打的正激烈、冷戰讓人動搖不安。不過我還是覺得,台灣從來沒有大規模的抗爭活動,
 我不是指黨外運動,而是屬於年輕人想法的具體化,完全沒有。我們只是軟軟呼呼地度過這個青春時代,
 什麼也沒有感受、什麼也不去理解,某種程度上來說,如果只關注在自身的事情上,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感到後悔、感動與失望,與其害怕受傷,還不如好好的去體會生命來得重要。
 抗爭吧!年輕人。」

最後還是要補上保倉的照片,緬懷已逝的年輕生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