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幾年,
我耽擱於升學氣氛與沉迷大學生活之間,
真正初次規劃的自助旅行,
要到2010年的初春才實踐。
從出生以來,人們都會面臨到許多第一次的機會,
包括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踏出步伐、第一次失戀、第一次成家等。
要說到第一次的旅行,可能要追朔到多年以前。
爬梳歷史來看,那年的我還不到2歲,
照片裡是白雪靄靄的韓國首爾近郊,
在20世紀還被稱為漢城的地方,
面對鏡頭的我看來正在放空,
無法理解眼前的世界是如何運作,
擁有的技能可能是哭鬧與進食。
不過,這次我想談的不是第一次的旅行,
正確來說是第一次的「自助」旅行。
以我來說,初次的自助旅行可能是香港或東京,
開始理解城市的構成,習慣說不同語言的人們。
照片的排序有點混亂,而且沒有標註日期,
當時年紀看來是小學時期,
都是父母帶著我和妹妹前往該地遊覽。
沒有社群媒體與數位相機的時代,
很難立刻就跳出視窗,回憶你多少年前的今天,
正在哪裡度假。
接下來幾年,
我耽擱於升學氣氛與沉迷大學生活之間,
真正初次規劃的自助旅行,
要到2010年的初春才實踐。
那時前往的地方是日本關西地區,
靈感來自前一年跟團到京都行的美好體驗,
並感嘆停留天數太少的遺憾。
但是,哪一次旅行我們會覺得天數足夠呢?
回到這趟旅行,
我找來初中以降的摯友同行,
認為有個可靠的幫手,可以分擔不安的狀態。
畢竟,當時無線網路還不是很蓬勃發達,
仍是依賴方向感與實體地圖的年代。
根據網路蒐集與實體書(小伴旅日文版)的資訊,
出發前一個禮拜我安排好行程,
然後請在日本就學的朋友一同檢視實際進行的可能性。
他認真看過後,微笑著說:「有點太貪心了!」
後來,當許多自助旅行的新手來詢問我行程的安排與規劃,
多數是希望我給他們排好的行程一點建議時,
我都會想起這位友人說過的話。
常態來說,第一次的自助旅行多少都會有點貪心,
想要在有限的時間裡,
盡量走遍該地區的熱門景點、知名餐廳等,
犧牲休息的可能、壓縮睡眠的時間,
卻不知不覺失去悠閒的步調。
當時,我們下榻在大阪市道頓堀旁的B飯店,
第一天早上到達後,就把大阪從北到南走上一遍,
後來幾天,則是每天都往京都、奈良遊覽,
能夠補充睡眠的情形,都是趁電車往返兩地的時間狀態。
就第一次自助旅行來說,
我們有碰到太多困難嗎?沒有。
最大的困難,
我想是我有太多想看的地方,
卻發現光是京都地區就廣闊到走也走不完。
回程的路途,
我又想起友人說過的話:太貪心了!
但是,就算是第一次自助旅行之後,
有機會造訪一個新的場所,
我還是會在不知不覺間,把行程排到最滿。
讓同行的旅伴感到疲憊不堪,
我以為旅行的模式與步調就該如此。
直到某個夏季,我獨自造訪大阪市區,
偶然走進一間擺設滿滿紫陽花的甜點烘焙店,
服務員微笑向我打招呼,
請我在兩位高雅女士旁的座位稍後,
我聽著兩位女士的低聲談話,望著烘焙區的紅色烤箱,
聞到烤箱散發出澱粉熟化的香氣、梅納反應的香氣。
此時,我赫然發現,
當旅行的步調慢下來時,看見竟是截然不同的風景。
久而久之,就算是去陌生之地旅行,
我也會讓自己一天只安排一到兩個景點,
更多時候是沒有計畫、漫無目的去散步。
這樣的狀況下,不僅對旅伴來說較為輕鬆,
當下品嘗到的情緒細節、念頭轉換與精神感知,
反而會更加豐富。
總結來說,
第一次的自助旅行,或者初次去到該地的旅人,
會想要看盡當地所有的景點,這是很正常的反應。
但是,或許轉個念頭,
不需要第一次就急著想要知道一切,
得到的收穫會遠比自己想像裡拍攝的照片,更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