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奇摩考試+能夠讓我做充足的整理。
只是單純的整理如果覺得沒獨創性請離開自己找答案。
關於另外十四篇詩的賞析繁體版,小美還在打中。
沒有耐性請到市立圖書館找繁體書。
唐代律詩的形成與發展請參考【中國文學史】(中)的四六八頁。
要整理好重點的請msn上密我,我如果還沒睡還沒掛的話就回傳給你。
以上報告完畢。


【初唐四傑之詩歌特色及成就簡易版】

  所謂「初唐四傑」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初唐是唐詩醞釀形成時期。唐初三四十年間詩歌的主要創作傾向,是沿襲六朝華艷風習。當時詩風不振,原因有二:一是六朝華艷詩風積深難改,二是高層統武后初年,出現了「以文章齊名天下」的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他們的社會地位較低下,但在唐初都能努力擺脫齊梁詩風影響,積極開拓詩歌的思想題材的領域,探索詩的格律形式,對詩歌的發展,起了承先啟後的好作用。盧照鄰、駱賓王的七言歌行,是在宮體詩的基礎上創變出了新的情調,使得宮體詩由宮廷走到了市井,所以他們是宮體詩的改造者;五言律詩發展到王勃、楊炯才基本定型,並在他們手中從臺閣移到了塞外大漠,所以他們是五言律詩的奠基人。

四傑之一。王勃(六四九 - 六七六)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縣)人。青年時代就「乎家貧,道未成而受祿」。入仕後,因事兩次被廢官,一生居下位,最後溺海死。他具有改革當時詩風的願望,在「初唐四傑」中藝成就較高。《採蓮曲》等詩有樂府民歌風味。《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閣詩》等五律,表達了真摯的友情,也抒寫了自己漂泊的身世和開朗的胸懷,顯示了唐詩的獨特風貌。

四傑之二。楊炯(六五零 - 六九三)陝西華陰人。曾官盈川令。是「四傑」中較差的一位作者,只有幾首寫邊塞的五律較出色,充滿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是可取的。以《從軍行》、《驄馬》等作品為其成就。

四傑之三。盧照鄰(六三七 - 六八九)字升之,號幽憂子,河北范陽(今北京附近)人。只做過幾任小官,很不得意。又因身染惡疾,痛苦不堪,最後自沈穎川死。最擅長七歌行,代表作《長安古意》,揭露了長安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筆法縱橫奔放,富麗鋪陳,在題材、詞語上,繼承了宮體詩的特點,但又有所變革。

四傑之四。駱賓王(六四零 - 六八四)婺州義烏(今浙江烏)人。作過長安縣主簿等小官,遭事下獄。後因參加徐敬業起兵對武后的活動,寫過名文《武曌檄》、《帝京篇》,事敗被殺。《在獄詠蟬》寄悲憤沉痛於詠物之中,是初唐律詩中風骨凝煉的名篇。

  總之,「四傑」在唐初詩壇上,對律詩創作下過許多工夫,大致已臻成熟。明初王世貞《藝苑葩言》說:「四傑,遣詞華靡,固沿陳隋之遺,骨氣翩翩,意象老境,故超然勝之。五言遂為律家正始。」「骨氣」等三句,說明唐詩在內容和境界上已比六朝邁仕了一步,上述評價是恰切的。因為四傑詩作,在唐詩發展上,確起了承先啟後作用。

【初唐四傑之詩歌特色及成就詳盡版】

駱賓王之生平:
駱賓王,婺州人。他和王勃、楊炯、盧照鄰齊名﹐號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其父官青州博昌縣令,死於任所。他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父死後,他流寓博山,後移居兗州瑕丘縣,在貧困落拓的生活中度過了早年歲月。高宗永徽年間,為道王李元慶府屬,道王叫他陳述才能,他恥於自炫,辭不奉命。拜奉禮郎,為東台詳正學士。因事被謫,從軍西域,久戍邊疆。後入蜀,居姚州道大總管李義軍幕,平定蠻族叛亂,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時,與盧照鄰往還唱酬。儀鳳三年,由長安主簿入朝為侍御史,因事被誣下獄。次年,遇赦得釋。出獄後,曾北遊幽燕,再度投身戎幕。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光宅元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為廬陵王,積極準備改唐為周。這年九月,徐敬業據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駱賓王參加了這一軍事行動,被任為藝文令,掌管文書機要。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就是這時寫的。十一月,徐敬業兵敗,駱賓王下落不明。《資治通鑑》說他與李同時被殺,《朝野僉載》說是投江而死,《新唐書》本傳說他「亡命不知所之」。
駱賓王之詩歌特色:
  他和盧照鄰都擅長七言歌行,「富有才情,兼深組織」。他的長篇歌行《帝京篇》在當時就己被稱為絕唱,《疇昔篇》、《艷情代郭氏贈盧照鄰》、《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等也都具有時代意義,往往以嶔崎磊落的氣息,驅使富艷瑰麗的詞華,抒情敘事,間見雜出,形式非常靈活。這種詩體,從六朝小賦變化而來,它吸取了六朝樂府中轆轤輾轉的結構形式以及正在發展中的今體詩的對仗和韻律,言詞整齊而流利,音節宛轉而和諧,聲情並茂,感染力強。易於上口成誦。明代何景明說初唐四子「音節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此。在駱賓王稍後的劉希夷、張若虛以及盛唐的李頎、王維、高適,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鄭嵎、韋莊等,都是沿著這條線索發展下來的。
  駱賓王的五律也有不少佳作。如《在獄詠蟬》,託物寄興,感慨深微,是膾炙人口的名篇;《送鄭少府入遼》抒寫立功報國的樂觀戰鬥精神,格高韻美,詞華朗耀,除了全首平仄聲調還不協調,律體形式尚未成熟而外,比起楊炯的《從軍行》、《紫騮馬》並無遜色,並頗能見出詩人的個性風格,在初唐絕句中也是不多見的。 四傑齊名,原是詩文並稱的。他們的駢文在才華艷發、詞采贍富之中,寓有一種清新俊逸的氣息。無論抒情、說理或敘事,都能運筆如舌,揮灑自如,比起六朝後期堆花儷葉,一味追求形式之美的文風,有著明顯的不同。駱賓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便是最能代表這種時代新風、流傳廣泛的名作之一。它以封建時代忠義大節作為理論根據,號召人們起來反對正在籌建中的武周王朝,氣勢充沛,筆端帶有情感。「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二句,頗能激發唐朝舊臣對故君的懷念。據說武后讀到了這兩句,矍然為之動容,問:「誰為之?」或以賓王對,後曰:「宰相安得失此人!」(《新唐書》本傳)。足見他在政治和文學上的才能。連敵對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則天,也為之折服。

王勃之生平: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文中子。父親王福畤歷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職。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讚為神童,向朝廷表荐﹐,對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咸亨三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之詩歌特色:
  王勃的文學主張崇尚實用,認為「君子以立言見志。遺雅背訓,孟子不為;勸百諷一,揚雄所恥。苟非可以甄明大義,矯正末流,俗化資以興衰,家國由其輕重,古人未嘗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啟》)。當時文壇盛行以上官儀為代表的詩風,「爭構纖微,競為雕刻」,「骨氣都盡,剛健不聞」,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業」,他「創作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的詩文﹐對轉變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詩今存八十多首,多為五言律詩和絕句。其中寫離別懷鄉之作較為著名。王勃的五律興象婉然,氣骨蒼然,實首啟盛(唐)、中(唐)妙境。五言絕句亦舒寫悲涼,洗削流調。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
  王勃的古詩僅有十多首,直接繼承了樂府民歌的傳統,而又能開拓意境。這些詩作雖仍帶有六朝的華艷色彩,但風格清新明朗,顯示了唐詩的新面貌。王勃的賦和序、表、碑、頌等文,今存九十多篇,多為駢體,其中亦不乏佳作。《滕王閣序》在唐代已膾炙人口,被認為「當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四庫全書總目》謂「勃文」為四傑之冠。

楊炯之生平、詩歌特色:
  楊炯,華陰人,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並稱初唐四傑。他於顯慶四年舉神童。上元三年應制舉及第。補校書郎。累遷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坐從祖弟楊神讓參與徐敬業起兵,出為梓州司法參軍。天授元年,任教於洛陽宮中習藝館。如意元年秋後遷盈川令,吏治以嚴酷著稱,卒於官。世稱楊盈川。楊炯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

盧照之生平:
  盧照鄰字昇之,自號幽懮子。幽州范陽人。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並稱四傑。盧照鄰年少時,從曹憲、王義方受小學及經史,博學能文。初為鄧王府典簽。極受鄧王愛重,比之為司馬相如。高宗乾封初,出為益州新都尉。秩滿,漫遊蜀中。離蜀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為友人救護得免。後染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徙居陽翟具茨山下,買園數十畝,疏鑿潁水,環繞住宅,預築墳墓,偃臥其中。他自以當高宗時尚吏,己獨儒﹔武后尚法,己獨黃老﹔後封嵩山,屢聘賢士,己已廢。由於政治上的坎坷失意和長期病痛的折磨,終於自投潁水而死。盧照鄰的生卒年,史無明載。武則天登封於嵩岳,盧照鄰說到「後封嵩山」及其高宗咸亨四年所作《病梨樹賦》序「余年垂強仕,則有幽懮之疾。」推斷其時已年近四十,咸亨四年下距登封元年為二十二年,則其生年約在太宗貞觀十年,去世時約60歲。
盧照之詩歌特色:
  盧照鄰擅長詩歌駢文,他的詩以歌行體為最佳。意境清迥,以韻致取勝。明代胡震亨說他「領韻疏拔,時有一往任筆,不拘整對之意。」(《唐音癸籤》)。其代表作如《長安古意》藉歷史題材,描繪首都長安的繁華景象與現實生活的各個側面,揭露了統治集團的橫暴奢靡及其互相傾軋的情況,抒發了下層志士儒者的不平。清詞麗句,委婉頓挫,寄慨深微,耐人尋味,和駱賓王《帝京篇》同是初唐長篇歌行的優秀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