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看書嗎?有沒有人已經習慣用平板電腦來閱讀了?雜誌我還能夠接受,小說的話,眼睛和手都會很酸吧?)


(有時候,我們戀舊,不是因為上了年紀,而是因為舊東西就是有那樣的味道,而且實體化。)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在CD邁入數位化的MP3之前,還有一個叫做MD的東西,知道嗎?)


你和我一樣有用,不過你不會知道,對於那個將來會以你作為犧牲的社會來說,你的用處會有多大。
──切.格瓦拉.《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時代和科技的進步,究竟會對什麼東西造成傷害、什麼方面造成益處,其實很難一下子就察覺出來。
還記得,中學的時候,常會省下一天的餐費,就為了累積幾天,能夠去唱片行買一張歌手的唱片。
那時候的唱片行很多,每一家都掛著當紅偶像的海報,有些唱片還會直接讓你試聽,CD包裝都很精美。
拿回家後,小心翼翼地拆開包裝、留意外殼的縫隙,打開看到那發亮的光盤時,內心有一種滿足。
曾幾何時──或許是電腦網路完備之後、或許是分享軟體出現之後──我們開始只透過MP3去享受音樂,
所有的音符,脫離了紙張、脫離了圓盤,終於達成一種虛擬化,CD就隨著黑膠,走入歷史的洪流之中。


或許YOUTUBE也要負上一點責任。至少,它讓MTV台連MV都播不下去,只能開始製播戲劇。





除了音樂之外,書本也逐漸的式微,雖然還看不太到紙張虛擬化的終點,但是至少已經有了起點,
從亞馬遜網路書店、IPad,一直到平板的普及、App應用程式出現,很多書已經走向電子化,
我還記得,韓寒那一本《三重門》,我最早就是在手機上閱讀的,除了《三重門》,還有金庸、古龍。
這時候,我突然想起,鉛印在書後版權頁的那行「版權所有.翻印必究」幾個字,以前每本書上都有,
現在卻逐漸變成一種「標語式」的口號,文字的分享變得更為簡單、容易,然後連書商都不再刻上。
其實,書對我而言是不能捨棄的,我喜歡紙張那粗糙的觸感、書頁的味道還有翻頁時的聲響。


仔細想想,有些東西在科技進步之中、時代脈絡之中會逐漸的消失。反之,有些東西同樣會逐漸的建立。





建立起來的有像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液晶電視、3D電影,雖然我不認為3D電影有多立體。
根據蘋果日報(28號)報導,本為免費的通訊軟體「WhatsApp」,確定在Android平台上開始收費。
根據報紙的說法,「WhatsApp」一年將收取0.99美元的費用,以現在的匯率來算,約30元台幣左右。
從一年價格來看,它是比許多音樂下載軟體、電信答鈴等的月費用要和藹許多,算是相當的親民,
問題是,在大多數Android用戶的認知中,付費是一項值得去思考的問題,免費已經成為了習慣,
業者又該如何去定義你App軟體的價值,消費者又該如何判斷,這種消費方式,是否合乎交易水準。
有些人堅持通訊軟體不該收費、有些人則支持,認為應用軟體本就是一種生意、一種技術開發,


使用者就應該付費。





以前者來看,這是多數人的心聲,我曾經說過,這是個沒有隱私權的時代、這是失去個人權力的時代,
我們會認為App軟體不該收費,是因為有免費的前例,大多數的軟體是免費的,而且沒有試用期,
除非,你需要在一個遊戲裡創造奇蹟、你需要更多的工具幫你的照片遮瑕,那才要加收費用。
抱持這樣的心態,多數人會認為「WhatsApp」只不過是個通訊「媒介」,何來收費的意義?
後者的觀點,其實注意到了幾件事情,那就是:(一)App軟體是由公司發行的(二)所以有智慧財產權。
所以,這些App都是有一個或多個作者的,他們開發這些軟體,然後放到平台上供大家使用,
既然是開發、既然是經由創作,那麼這些App當然享有智財權法的保護,所以它既然要收費,


看起來也是合情合理的。而且,IOS系統早就如此實行了,不是嗎?


其實,我倒認為問題也不用想得這樣複雜,在Android系統上,關於通訊軟體的應用程式相當多,
「WhatsApp」既然有這個本事採取收費的制度,那它就有一定的自信,相信使用者人數不會流失,
而且,既然是使用者付費,既然用不到,或者是怕麻煩,輕鬆一個鍵移除軟體就好,多麼容易。
贊同這個付費制度的人,更輕鬆容易,只要多繳三十塊錢在你的電話帳單或信用卡帳單就好。
說實話,對我而言如果到了開始收費的地步,我想我可能還是會移除「WhatsApp」這個軟體吧,


畢竟,會在「WhatsApp」跟我聊天的人,根本是沒有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