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26_182656  

 


「現在這個社會上,連珍惜的對象都沒有的人太多了。沒有珍惜對象的人,自以為什麼都辦得到。
 因為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自以為這樣就變強了。既沒有可以失去的事物,也沒有想要的事物。
 可能是因為如此,才會自以為是個逍遙自在的人,用瞧不起的眼神去看那些患得患失、忽喜忽憂的人。

 但不是這樣的。這樣是不行的。」──吉田修一.《惡人》

 

 

01300000943300130803101377288

 

有沒有這樣一位作家:讀者難以掌握他的寫作風格、準確掌握人性的脆弱,寫實到令人懼怕的程度。
或者,這就是吉田修一欲以突破文學作品限制的嘗試,聚焦在人的「弱點」,而且毫不修飾地呈現。
從《同棲生活》的陌生室友互動、《東京灣景》的寂寞相戀、《橫道世之介》的奇幻人生到《星期天們》,
吉田修一不侷限於固定的題材與形式,有時候作品看似戀愛的情節,下一章卻又捲入刑事的推理案件。
最初得知《惡人》這部作品,剛好是改編成同名電影上映之時,直率的命名吸引住我的目光。
觀看過預告片之後,卻難以想像這樣已經得知殺人事件犯罪者的結構,該如何鋪展劇情的張力。
直到最近開始重拾這本《惡人》的原著之後,我才又再度感受到作者的敘事能力與細膩的觀察。


讓自己僅僅用了兩天,就把這本作品翻到最後一頁。


《惡人》以線性敘述並採取不同的人物視角,緩緩述說這起殺人案件,乍看之下頗有宮部美幸的社會派風格。
在作品的中間段落之前,讀者就很容易可以在提示與闡述中,猜測出這起案件的真正犯罪者,
可是,在作者詳細交代每個出場人物的內心與行為的互動之間,案件本身已不是讀者追逐的焦點,
並不是被殺死的年輕保險業務員女子有多麼令人同情,亦不是兇手的行為有多麼該死可惡,
而是因為所有的人物都那麼「普通」,像是你我身旁的同學、同事、家人甚至是朋友一樣,
讀者就是難以釋懷在這樣普通的場景、普通的人物之間,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樣令每個人都痛苦的事件。


那麼,在這部作品裡,有真正的「惡人」嗎?

 

20140827_172943  


被雙親呵護成長、任職保險業的業務員石橋佳乃,有著愛慕虛榮的缺點、沉迷於網路的交友網站,
佳乃輕易跟男人出去約會過夜,內心卻追求體面的男友,被殺死後卻被形容為「裝清純的妓女」,
案發當晚,佳乃偶然遇見喜愛的男人,兜風半途卻被遺棄山路,對前來幫助的祐一惡言相向而被殺死。
這樣的被害者,是惡人嗎?
從小被母親遺棄、長相俊美但不擅言詞,總是全心付出卻得不到任何女人青睞的土木工人祐一,
在交友網站上結識了佳乃,卻在案發當晚被發脾氣的佳乃給激怒,而失手不小心勒緊佳乃的脖子,
這樣的兇手,是惡人嗎?
在服飾店工作的光代,跟雙胞胎妹妹珠代從出生就成長於佐賀,一直以來過著樸實而又單調的生活,
案發後,光代偶然間聯繫上曾談過話的祐一,兩人愈談愈契合,於是決定相約見面,並確認彼此的愛情。
祐一沒有隱瞞自己犯案的事情,告訴光代自己就是事件的犯人,但是光代考慮後卻要祐一展開逃亡。
遇見祐一而改變自己三十年生活的光代,為了守護好不容易找到的真愛,勸祐一展開逃亡的她,是惡人嗎?
偶遇佳乃,一時興起載她兜風的大學生增尾,路途之間卻忽然感受到佳乃的膚淺,遂而在山路旁停車,
並且將她踢下車,佳乃的頭撞到路旁的柵欄,隨後他開車離去,誤以為自己是犯人而躲至名古屋。
這樣不懂反省、自我中心的男人是惡人嗎?


就算是失手殺死佳乃的祐一,我也不覺得他是惡人。

 

20140827_193100

 

綜觀《惡人》來看,作者吉田修一以自身成長熟悉的長崎、佐賀及博多的九州地區為背景敘述一場犯罪紀錄。
重點是,作者的目的不是在找出兇手、關心遺族、譴責暴力,而是人性與人性之間的疏離與誤解。
人們以各種姿態去追求自己的欲求與幸福,就算一路跌跌撞撞、就算會走上歧路、就算僅有短暫的一瞬,
現代的社會,相較起短短的數十年前已經是便利許多,僅靠一條網路線就可以辦妥任何事項,
但是,當我們逐漸習慣這樣「易來易逝」的事物之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卻像滾雪球般逐漸擴大。
在《惡人》裡,作者以闡述這個案件的方式,讓讀者看見的不是人性之惡,而是追逐所欲的社會之惡,
「惡」的是這個愈來愈便利的社會,還有愈來愈無力的人類,就像被關在牢籠的鳥互相牽制著。
隨著書裡人物的內心變化,你看見人們的矛盾、孤單、疑惑、偽裝、虛張聲勢等各式各樣的弱點,
不時為他們愚笨的行徑、自私的行為而心酸、吶喊,卻又發現這些人物與自己是如此的相像。
──擁有一般人們擁有的缺點,卻又努力為了追求所愛而活著,在人們追逐之時,卻發生了這樣的悲劇,


沒有人是絕對的惡人,就像沒有絕對的好人一樣,這可能是《惡人》要教導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吧。

arrow
arrow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