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逢週末就會遇雨的盆地,似乎是這個冬天的宿命般。因此,礙於天氣無法出門時,檢索就成了興趣。)


(前一個星期五在天星吃飯的時候,特地畫了新的兔仔送給本命年的藝馨,還得到數目可觀的新春紅包。)



(當年甘迺迪總統在宣布支持「阿波羅計劃」的時候,有想過自己會在不久之後遭到暗殺嗎?)


「不論是太空時代還是3D時代,都是科技進步下的小小騙局。」我說。


事件的肇始是一部仿記錄片的電影預告,故事主要訴說在阿波羅十七號之後,美國政府其實仍繼續登月計劃,
不僅在甘迺迪太空中心發射阿波羅十八號,更驚悚的是在月球上發現不明物體的蹤跡,導致全面的恐慌。



雖然電影是完全的虛構,但部份的真實令人好奇:為什麼在阿波羅十七號之後,再也沒有人類踏上過月球?
於是,為了得到解答我開始在Wikipedia(維基百科)搜索「阿波羅計劃」的資訊,卻仍沒有合理的解釋。
在「登月陰謀論」中,則合理的懷疑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是完全的一場騙局,所有的影像都是在攝影棚拍攝,
不過這並不合理,因為俄國當時也成功的發射過火箭,並且上過太空,如果是假的俄國人應該會很生氣。
只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就是急遽發展的十年太空計畫,卻突然停擺,然後必須等到2019年才有辦法登月,
美國太空總署的回應是:「發展目標不同,後續國會以太空探測無益民生、參加越戰為理由,常常刪除探測預算。」


(搭載阿姆斯壯等人,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的「阿波羅11號」,改變了世界對宇宙的認知。)

從冷戰的結束到對月球插國旗的遊戲結束為止,這被甘迺迪總統視為短短十年發展成太空時代的計劃,
就這樣無止境的遭到停擺。讓人想到前一陣子因為電影《阿凡達》,讓資本家和無判斷力的群眾所號稱「3D時代」的來臨。
媒體還以為接下來不論是電腦、電視還是電影,都將邁入3D的時代,但是其實仔細想想,這完全就是天方夜譚。
首先最優先的問題就是必須解決透過「3D眼鏡」才能達成的效果,這個動作看似單純卻很麻煩,
再來是電視的問題,不可能有綜藝節目或連續劇為了配合某廠牌的3D電視就拍攝高成本的節目,
而且所謂的「3D電視」不僅售價高,能夠收看的立體節目也不多,銷量自然不會有所增長。
那麼目前來看發展最好的莫過於是電影,但是當時看過《阿凡達》的感受讓我認為,比IMAX技術還無立體感,
當時還在京站威秀的時候,每次進去檢查影片,很多部份其實都只是利用單純的疊影,沒戴眼鏡也能看得很清楚。
我覺得所謂的「3D時代」不是不會來臨,但目前來看可能根本連一點邊都沾不上,跟太空時代很相似。


(「阿波羅計劃」中第十一次載人任務,並且是近現代史人類最後一次踏上月球的阿波羅十七號。那,十八號呢?)

跳開嚴肅的話題,Wikipedia上的資訊真的多到讓人目不暇給,包括認知到鄧麗君當年的知名度,
還有關於在「阿波羅計劃」的阿波羅一號中,因為設計問題被燒死的三名太空人,以及泛美航空與披頭四。
泛美航空(Pan American World Airways)簡稱為Pan Am,這間知名的航空公已經於一九九一年倒閉,
而泛美航空最廣為人知的除了被挾持而墜毀的事件外,竟是披頭四(The Beatles)在甘迺迪機場與飛機的合影,






除此之外,泛美航空在「阿波羅計劃」時,曾預售前往月球的客票,這些客票後來成為收藏家的寶貝。
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架隸屬泛美航空機型飛剪號(Space Clipper)的太空飛機,出現在宣傳海報中。
Arthur Charles Clarke所著之《2001太空漫遊》,雖然沒有看過電影版,但小說真的相當好看,
之後還有《2010太空漫遊》、《2061太空漫遊》以及《3001太空漫遊》,因為時代在進步,所以漫遊的時間很長。



在搜尋著泛美航空的歷史之間,莫名的引申出中華航空的災難整理,稍為點進去看才發現,中華的都市傳說:
那就是每四年都會發生重大事故,當然中華航空已經「又」很久沒出事了,讓我想到每次搭中華都很驚恐的心情。
雖然囉哩囉嗦講了一大堆,但是有興趣的話還是可以上Wikipedia檢索一下,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噢。

還找到華航在一九九九年因飛行員操縱不當墜毀香港機場的CI642目擊影片,真是怵目驚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