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有些淡入陰影、準備走向傍晚的狀況,卻在走向金閣寺背面時,陽光又從雲縫裡探出臉。)


(喜歡夕佳亭,這個在金閣後方小山丘上,在古代可以欣賞夕陽的位置,原來是真的可以坐下的。)


(有人還會想看到「金閣寺」就是「鹿苑寺」這種賣弄知識的介紹嗎?不要變成討人厭的部落客。)


從照片上或教科書裡,我經常看到現實的金閣,然而在我心中,父親所講的金閣的幻影,遠勝於現實的金閣。-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沒有像金閣寺這樣開門見山展現其美的方式了,在京都這個神社多以隱喻或禪宗的方式展現,
金閣或許是個異常外向奔放的例外,就像迥異於你個性的兄弟姊妹一般,本質上仍是不同的。
儘管如此,金閣的外表就像是字面上所寫的,不需要季節的變化,就能夠看見現實的金閣,
有人認為金閣就是因為它的外向,而顯得較無內涵,就跟我們對人的先入為主之觀感一樣,
於是沒人注意到外向孩子內心的脆弱,或是價值,要不是三島由紀夫提到金閣的幻影,
可能還不會有人發現,但對我而言,金閣的幻影對我而言較為簡單,其實就是鏡湖中的倒影。






(這天的風較強,所以水面上始終有規律間隔的波紋,但還是影響不了倒影的美麗色澤。)

經過主殿之後,彷彿主要的目的已經達成,會讓人有種空虛之感,或許金閣過於亮眼,而遮蔽,
遮蔽了那些身後自然景物的存在感,這時候我會試著爬到夕佳亭,這個略有高度的小山丘上,
想像不久之前,草木還未遮住金閣時,貴人們都在夕陽西斜的時刻,坐在貴人椅上,
觀賞金閣與夕陽的光線融為一體的感觸,那真的相當美麗,僅僅只是背影而已、僅僅是想像,
卻能夠更接近所謂的體現感。後來,在萬國博覽會公園時,也產生過一次這種感觸,更強烈。








每次到金閣,會讓人較為感到不適的,就是擠在竹欄杆前拍照的團體觀光人潮,一波接一波,
雖然說有時候自己也會投入的拍照,但看到後面有人在等時,還是會趕緊讓出位置來,這是禮貌問題。
「會擠在景點前,擋住風景拼命拍照,一定是台灣人。」立安這麼跟我說著,我也十分同意,
在京都如此、在北海道如此,彷彿每個人都要拍出最好的照片、彷彿每個人都是頂級部落客,
這個現象從該死的單眼相機又流行回來之後,變得更為變本加厲,擋在前面的從不是日本人,
只能說老話一句,永不消逝的是記憶,而不是你選擇相機、調整光距拍出來的好照片,


照片會消逝、記憶不會。



(到達每個神社我都會尋找御朱印奉納所,彷彿被制約一般,看著那一筆一畫勾捺,平靜而愉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