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知不覺寫到了後頭就又回復到了這樣熟悉的標題,我喜歡熟悉的東西。
後知後覺為了那些堅持著自以為真相的人們臉孔,使我不禁莞爾的笑開。
最近除了上課的時間都在看書和在圖書館,在圖書館的時候不看書,而是排書,
我想我很適合這種安靜的工作,一邊處理著像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一邊卻勞動著而且能夠獲得新鮮感。就是發現一本書的那種新鮮感。
不過不至於就當場看了起來,而是記住了書名,等待下次相遇的時刻,
很像跟一個人認識的場景,或者是擦肩而過的登山者,
回到家看的通常都是論文相關的書籍和雜書,雜書之於我就像是主餐定要配上甜食,
而我的甜食就是一本本的課外小說,那種日本作家寫得很淡但是感情很深的小說。
我從以前就不喜歡探討人性的小說,也許是因為性格直接的緣故,
所以我還記得某本書裡所講的那句話,

「人的身上本來就是一堆汙點的洞,特地把那些洞打開一點意義也沒有。」

沒有意義的洞卻成了很多人探討的方針,有人甚至投入此中樂此不疲,
越想要去理解人性的結果反而是適得其反成了面目可憎之人,
然後我想到了在「幽遊白書」裡面的仙水,因為正視了人類的黑暗面而對世界絕望的仙水,
如果人生只有一次的話,何必為了每個人都會帶有的汙點而苦惱呢?
還是只是在替自己最後什麼都沒學到的求學生涯做最好的注解呢?那還不如轉到心諮系吧,
想到這裡就不禁莞爾一笑,我們都太在意人性中的污點,太在意去跟別人求證些什麼,
不禁想反問他,你得到了你預期的答案之後,就相信了那是真相直到最後了嗎?
所謂「話語」,雖然還沒確認定義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所謂的語言技巧,
可以因為一字的不同或者說話者想保留的多少而意義有所不同,
基於你想要分析的人性,首先你當然很了解語言的玩味性,可是你不知道,
等你將語言玩弄到某種程度之後,說話的質就成了空洞乏味的虛無體,
於是你只是相信著你所收集來的人性,然後將之轉換成為你的觀點,
何時何地曾經跟人認真相處過,甚至表達過你的真心?人即使是充滿汙點的,
但是當你刻意把那些洞打開之後,還要以此去批評或是證明誰的不是,
那麼這也只是你的觀點,一個錯誤論文的題目和方向,導致錯誤的結果。
不能說你在這件事情上的看法錯了,只能說執著是好事,只是牽扯到他人的時候就顯得有些可笑。

最近看完了一本李開復先生寫的「做最好的自己」,為了工作的目的而看,
他是Google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當時看到了這本書的我,單純的認為這是探討如何成功的「例書」,
之所以稱之為「例書」,是因為名人的專書都相像的有趣,好像只要執著了某些信念就能成為千萬富翁,
但是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就曉得,其實他想說的不太難,就是做人的道理而已。
我認為他灌輸很好的觀念是,不要為了文憑而讀書,不要為了賺大錢而讀書,
因為真正成功的人,通常都對自己的專業有濃厚的興趣和激情,

「我想提醒你,不要為了考研究所而考研究所。
 考研究所是方法,而不是目標。
 你想進什麼公司?做什麼工作?讀什麼專業?不必馬上想清楚,
 但你的最終目標是什麼?你的興趣在哪裡?一定要想清楚。」

「人生不能被截然分為接受教育和從事工作兩個不同的階段,
 每個人都要堅持不懈地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注一)

我很喜歡他在後面一章中,提到了「合作溝通」的方法,
他提出了我們在溝通上常犯的三個錯誤,不僅合情合理,而且也在自己身上發生過。

「壞習慣一:拐彎抹角,打『太極拳』

 有些人說話時故意拐彎抹角,等著別人來猜。這不但會讓人不知所云,也會造成許多誤會。
 這種不直接、互相試探的遊戲危害極大,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相比之下,
 還是直來直去的溝通方式輕鬆一些。
 
 壞習慣二:當面不說,背後批評
 
 某些人有了意見,卻不願直截了當的表達,反而在背後指手畫腳。
 這種帶著假面具工作的人不但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還會破壞公司內部的溝通和默契,
 對工作產生負面影響。

 壞習慣三:三角溝通(這是發生在自己身上過的事情,不要看成三角關係)

 所謂三角溝通,就是兩個當事人不直接講,反而接過第三者來講。
 比如,甲和乙吵架,第三者出於好意協調,告訴甲方『乙方承認錯了』,
 又告訴乙方『甲方過意不去』,最後,雙方的誤會反而更深了。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善意的三角溝通都有可能造成誤會,更別說是惡意的傳話了。
 
 開誠佈公的溝通是團體生活中最重要的環節。人與人之間遮遮掩掩、言不由衷甚至挑撥是非的作法,
 都會嚴重破壞團體生活的氛圍,阻礙人與人間的正常交流,並最終導致失敗。
 那種『拙於謀事,工於謀人』的做法,是最為低下的行事方式。」(注二)

以上三點很明顯的當我看完之後我才明白,當我跟那個所謂的「朋友」絕交之後,(不是二十世紀少年)
我發現跟大家的溝通都很順利而且也很真誠,因為當自己是發自內心的誠意與對方交談時,
對方也能感受到這樣的氛圍,所以,回到上面,何必「工於謀人」呢?如果人真的有慣性,
甚至像你常常在發表的,把人歸在某一類的說法,
那社會早就可以避免掉趙承熙和提著母親頭顱的高中生之類的人了,不是嗎?
在三角溝通上的錯誤就更多了,因為你認為理解人性,所以常常做這類的工作時,
卻總是兩面討好兩面說片段的話語,然後聲稱自己什麼都知道,最後什麼都沒改變,反而更糟,
試問,如果這麼了解人性的話,為什麼不先把自己的問題解決好呢?或者,研究研究自己吧。
不過王者的性格很難改變,對於星座這類東西我總覺得還是有些影響。



在睡前的書我通常看的就是小說,也就是正餐之後的點心,像是完美之後的快樂結束。
我現在讀的是「夜間遠足」,是日本作家恩田陸在日本暢銷一百萬冊的暢銷小說,
書中是描寫比馬拉松還要多兩倍的步行祭,要傳達給大家:

人生並不是為了達到終點,行走的過程才是人生的目的。

這是一部可以思考朋友與友情是什麼的作品。濃縮在一天的青春,
就如同青春在人生中也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作者手法細膩,
把那種遺忘了很久的高中生涯的記憶也帶回來似的,我們何時失去了該有的單純,
然後變成了以前自己所憎恨的大人了呢?只是不斷猜測著人性的可能,
表現出一附無所謂的樣子,但是那終究也只是別人想選擇的人生,
自己呢?自己過得怎麼樣是自己能夠決定的,而不是你們決定的。
我想到MSN上一個不太會聊天的朋友所打的暱稱,「對自己絕望有什麼好處?」
這句話很對,就像是一種堅持的態度般,在剩下的時間裡,也許不能改變什麼,
但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要做什麼,要保持怎樣的態度,那就達到了我的期望,
至於說了這些話誰要聽誰不去聽,那也不是我所能及的,
當你有了這些瑣碎的時間去探討和研究人類的心理時,還不如多想想之後的道路,
在這段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我們究竟能做到怎樣的程度。以上,請勿對號入座。這裡沒賣票。

《夜間遠足》簡介

提到青春,我第一個想到的一定是日劇「愛情白皮書」第一集的開頭,女主角成美的獨白:
「現在,你們是不是都已經忘記了……那個時候的景色,那個時候風中的味道,
那個時候青春的閃亮與喧鬧,是不是都會漸漸的遺忘了?
曾經那樣認真的懊惱、迷惘、哭泣,受到傷害,也傷害別人。
是不是不再會仔細體會那時候的心情了?然而,真正重要的是,我真的在那裡度過了。」
寫得出這段話的人,一定是離青春有一段距離的人。
「青春的閃亮與喧鬧」,是經歷過了,才能懂得那段歲月的難得。
就如同,看完《夜間遠足》的日本讀者寫的心得:「濃縮在一天的青春,就如同青春在人生中也只不過是一瞬間而已。」
恩田陸以所有經歷過的人生經驗,寫出這個濃縮在一天中發生的故事,看似青春小說,其實是個巨大的人生故事。
每個人在青春的時候,多半是最貼近自己的時候,經過歲月的洗禮,
慢慢地會收藏起真正的自己,甚至會忘記了原本的那個自己。
隨著恩田陸平實卻充滿魔力的文字,會慢慢地記起、
甚至找到那個塵封已久的自己──不知天高地厚、對朋友忠誠熱情、面對未來滿懷希望。
「朝日新聞」書評‧池上冬樹就說:「這本書最適合小孩送給心已經被污染的大人,或是大人送給失去純真的小孩。」
青春雖然只是人生中的一瞬,但卻是影響最具大的一瞬。
恩田陸不是在寫青春小說,而是一本名為「人生」的小說,她只寫了開頭,後面的故事將要由你自己去揮筆。

注一: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十二月,第十一刷,P.269
注二:李開復,《做最好的自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十二月,第十一刷,P.344,345,34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