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今年的英格蘭隊球衣很好看。)
昨天看完德國對上哥斯大黎加之後的比賽才睡,
害我今天在國圖一直想睡。所以中午就回來,
我把昨天我搞錯題目的「秋興八首」補上,
還有關於對仗的種類和名目,這樣差不多就齊了。
因為我懶的開放複製所以要WORD檔的直接跟我說吧。
至於拗救老師有整理在一張講義上自己去看,
不過不要問我怎麼寫答案,因為我也不太懂。
如果你們知道就告訴我吧,還有下面有錯字也通知ㄧ下,
就這樣繼續去看書,晚上九點請支持英格蘭隊。


第一題:默寫劉長卿<過賈誼宅>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三年謫宦此棲遲,萬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弔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第二題:唐代共有幾種對仗

  唐代有上官儀的六對、八對:
  詩有六對-正名對、同類對、連珠對、雙聲對、疊韻對、雙擬對。
  詩有八對-的名對、異類對、雙聲對、疊韻對、聯緜對、雙擬對、迴文對、
       隔句對。
  元競新增六對:平對、奇對、同對、字對、聲對、側對。
  崔融新增三種對:切側對、雙聲側對、疊韻側對。
  王昌齡新增三種對:勢對、疎對、意對。
  皎然新增八種對:鄰近對、交絡對、當句對、含境對、背體對、偏對、假對
          、雙虛實對。

第三題:背出所有拗救

(第三題參考老師發的「聲律的拗與救」)

第四題:懷古詩與詠史詩比較

  在對「懷古詩」與「詠史詩」做比較之前,我們要先能夠分清「懷古詩」與「詠史詩」之間的差異。在古典詩的分類上,「懷古詩」與「詠史詩」一直存在著許多糾葛和混淆。但是在《唐代詠史詩之發展特質》中說到:「詠史與懷古兩種類型的涵蓋對象固然有所重疊,難以分明的界定,但兩者的內容特質仍各有不同偏向,彼此不能涵蓋對方、取消對方。」可見懷古與詠史存在著許多不同。「詠史詩」大抵藉一二古人古事以喻況自己,抒發個人情志,或對古人古事加以批評,較具個人色彩;懷古詩則對整體人生的意義加以反省,或對整體人類命運抒發悲憫情懷,有因地及史,乃至眾人共同命運之關注,較具宇宙意識。
  從前段對「詠史詩」的描寫,我們因此可以說「所謂詠史詩,是指以具體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題詠對象的詩作」。最早以「詠史」為名的詩作是東漢班固的<詠史>詩,詠緹縈一事,並帶有個人評論。「詠史詩」的結構原則,有「主題式」與「因果式」二種模式。其中的主題式結構,「在一首詩作中將不同時期內的歷史事件與人物組織在一個統一的主題之下。這一主題,賦予詩中所涉及的每一具體事件與人物以一個統一的意義」如左思的<詠史>八首就是典型的例子。左思<詠史>八首,詠史事以喻己懷抱,事事皆有跡可尋,而以自我情懷的轉折為敘述主軸:先是自敘心志,再感嘆境遇殊異,又轉而肯定高潔,最後對於英雄的埋沒寄予同情。詩中提到不同時期歷史人物的意義,都是象喻詩人自我懷抱,形成統一的主題結構。
  「懷古詩」是經由南朝道初唐的眾多詩人努力而逐步形成的詩歌體裁。由於「懷古」是人人感興味的抒情方式,故魏晉以後眾多作者作了各種不同的表現。尤其,在宋‧齊行旅詩中,懷古情懷的表現在整篇作品中所佔的份量逐漸增加,足以構成作品的主題,具備獨立成體的條件。由行旅詩到懷古詩的體裁分化,與六朝詩壇感物對象的轉移和詩人對歷史興亡的反思密切有關。六朝文論家對感物吟志的新認識,使得詩人的注意力從內在意志轉向外在景物。在歷史興亡的反思當中,引發出對生命最本質的體認和感概。當懷古情懷越來越普遍地表現在行旅詩,終於出現了以「懷古」為詩題的懷古詩-初唐李百藥的<郢城懷古>,代表「懷古詩」終於登場。「懷古詩」基本上在面臨歷史遺跡,撫今追昔的對比中,往往抒發出懷才不遇之悲與建功立業之志等個人身世之嘆。還有,有些詩人運用近體格律表現作者的懷古幽情,呈現出有別於古體懷古詩的風貌,也成為日後「懷古詩」的主要走向。
  因此我們可以說,「詠史詩」不論是詠讚、敘述或評論,其所關注的完全停留在人物與事件的作為因果、是非成敗等事實上。也不論他提出的歷史見解多麼高明精到,終究都只是環繞在現象面。然而「懷古詩」則截然不同,在面對複雜曲折的歷史人事時,完全擺落人的種種作為和是非成敗等評斷,而直接從歷史長河的廣遠視野來看,看到在恆長的時空背景底下生命與歷史的真實本質-「變」,而種種人物因果都只是一時的色相而已。所以從詩歌精神來看「懷古」與「詠史」,我們可以說,詩人情意投射的對象曾次完全不同,一個是歷史的現象,一個是生命的本質。

第五題:秋興八首賞析

  「秋興」八首是大曆元年杜甫五十五歲旅居夔州時的作品。它是八首蟬聯、結構嚴密、抒情真摯的一組七言律詩,體現了詩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藝術成就。
  「秋興」中的八首詩,章法縝密嚴整,脈絡分明,不宜拆開,亦不可顛倒。從整體來看,從詩人身在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飄零,羈旅江上,面對滿目蕭條景色而引起國家盛衰及個人身世感嘆;以及對長安盛世的追憶而歸結到詩人現實的孤獨處境、今昔對比的哀愁。這種憂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時一地的偶然觸發、而是自經喪亂以來,他憂國傷時感情的集中表現。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其中曲折,詩人不忍明言,也不能盡言。這就是他所以望長安,寫長安,婉轉低回,反覆概嘆的道理。
  「秋興」八首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正如一個大型抒情樂曲有八個樂章一樣。這個抒情曲以憂念國家興衰的愛國思想為主題,以夔府的秋日蕭瑟,詩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飄零,特別是關切祖國安危的沉重心情作為基調。
  「秋興」八首中,杜甫除採用強烈的對比手法之外,反覆運用了循環往復的抒情方式,把讀者引入詩中的境界裡。組詩的綱目是由夔府望長安-「每依北斗望京華」。組詩的樞紐是「瞿塘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烟接素秋」。從瞿塘峽口到曲江頭,相去遙遠,詩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撫今追昔,憂邦國安危等種種複雜情感交織成一個深厚壯闊的藝術境界。
  情景的合諧統一,是抒情詩裡一個異常重要的方向。「秋興」八首可說是一個極好的範例。如「江接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波浪洶湧,彷彿天地也翻動;巫山風雲,下及於地,似與地下陰氣相接。這兩句描寫形象有力,意境開闊。詩人不是簡單地再現她的眼見耳聞,也不是簡單地描繪江流湍急、塞上風雲、三峽秋深的外貌特徵,詩人捕捉到它們內在的精神,而賦予江水、風雲某種性格。這就形象的表達了詩人的極度不安,翻騰起伏的憂思和胸中的不安,也象徵了國家局勢的變異。
  「秋興」八首中,交織著深秋的冷落荒涼、心情的寂寞悽楚和國家的衰敗殘破。在杜甫的「秋興」八首中他不寫一些「清」、「淒」、「殘」、「苦」等字眼,反而使用絢爛、華麗的字和詞來寫秋天的哀愁。如「蓬萊宮闕」、「瑤池」、「紫氣」、「日繞龍麟」、「珠簾綉柱」、「織女機絲」、「佳人拾翠」、「仙侶同舟」等都能引起美麗的聯想。可是在杜甫筆下,這些詞被用來襯托荒涼和寂寞,用字之勇出於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無處不在常情之中。這種不協調的協調,不但絲毫無損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協調的字句來寫,能產生更強烈的藝術效果。
  有人以為杜甫入蜀後,詩歌不再有前期那樣大氣磅礡、濃烈熾人的感情。其實詩人在這時期並沒有消沉,只是生活處境不同,思想感情更複雜深沉了。而在藝術的表現方面,經長期生活的鍛鍊和創作經驗的累積,比起前期有進一步的提高或豐富,「秋興」八首就是最佳的證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