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高汀的《蒼蠅王 Lord of the Flies》揭露了原始人性和社會化的對立,
 那麼《事物的核心 The Heart of the Matter》就是深入宗教和情感的衝突。)


(當現當代作品讀膩的時候,我會回頭去看一些被視為「經典」的作品,
 能夠不斷被讀者流傳下來、不斷被閱讀的作品,就是我認為的「經典」。)


(在看作品中主人公斯高比(Scobie)在天主教教義和情感中掙扎時,那是一種對自身道德的憧憬。)


「沒有人能真正了解另一個人,也沒有人能夠安排另一個人的幸福。」──Graham Greene.《事物的核心》


曾經,我不太喜歡去碰過往的歐美小說,他們談了很多的宗教、文法和人性,且翻譯上不太通順。
上個學期,在趙衛民教授的推薦下,接觸了大衛.洛吉的《小說的五十堂課 The Art of Fiction》,
這位英國評論家、小說家David Lodge,以歐美經典作品實例,舉出五十個左右的小說寫作技巧,
重點不是在於這些小說技巧,在作品中是如何被歸類和運用(當然,這是本書的重點),對我而言──
在書中碰觸到那些哈代、艾米斯、吳爾芙等人小說的片段,才是吸引我回頭去看這些經典的一個契機。
所以,我的小論作業寫〈《大亨小傳》的敘事結構研究〉,在圖書館借了William Golding的《蒼蠅王》,
購買了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黑暗之心 Heart of Darkness》、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的《時間箭 Time’s Arrow》,


還有葛林的《事物的核心》。


故事發生在非洲的英屬殖民地,時值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政策的開端,
這座在西非上的小島,成為了孤絕、封閉的一個故事舞台,不僅有物資管制,還有宵禁和燈火限制。
主人公斯高比少校是個被派駐到當地的副局長,他喜歡這個地方的單調、平凡和謹守的分寸,
可是他的妻子,卻始終為了交際、丈夫的升官與否而愁眉不展,最後在八卦的輿論下,更想離開這裡。
一開始,我們可以發現斯高比,是個滿足且不需擔心太多的警官。
可是,隨著故事的進展,我們發現斯高比的妻子──露易絲(Louise)卻一步步把斯高比的生活推進深淵,
為了撫平妻子對自己無法升遷、對人際關係的焦慮,斯高比決意要完成讓露易絲離開這座小島的盼望,
因此,他跟不誠實的商人尤塞夫交涉、借貸,甚至因為同情,而燒毀該上交給英國當局的一封船長的信。
「這所房子還是和從前一樣:書架上擺滿了書;威爾遜覺得這個地方一向就是她的家,而不是他的。」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斯高比對於生活上的慾望很低,卻極力滿足於妻子的任何想望。
這是第一次,斯高比情感上的拉扯,當面對秩序和情感時,斯高比的秩序開始有了動搖。
作者暗示我們,這跟斯高比已死去的女兒有關。後來,當斯高比送走妻子,在處理一件船難時,


他目睹了一位小女孩在他眼前死去的悲劇。


斯高比曾回憶,當他的女兒染病去世時,他已經在這座西非的小島上,是露易絲陪在女兒的身邊,看著她死去,
這對斯高比而言,一直是表現在他對露易絲的歉疚上。
在處理船難事件時,他陪在那個臨死的小女孩身旁,女孩在彌留之際喊了他:「爸爸」,這時斯高比才明白:
「一個人永遠無法真正逃避一件事。只要是人,就必須歷盡生活的辛酸。…這就是我自認為已經逃開了的。」
斯高比最後一邊以手影的兔子撫慰著女孩,卻沒發現她早已經死去的事實,讓人備嘗辛酸。
而就在這個船難之中,斯高比愛上了一個年輕的寡婦──海倫(Helen),她因船難失去新婚不久的丈夫。
海倫後來也搬到了島上,斯高比無法棄之不顧,卻愛上了這個失去依靠的寡婦,這是他第二次選擇情感,
這次的選擇卻深深把斯高比推入地獄的深淵,他擺盪在對妻子的忠誠(包括天主教的訓誡),
以及自己的情感前,卻時常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無法回到過去的模樣。他學會說謊、掩飾,
因為寫給海倫的情書敗露,還選擇幫尤塞夫將鑽石交給船長,讓他偷渡出境,這些都違背了他的職責和良心。
而後,露易絲從南非回到了小島上,這讓事情更顯白熱化,斯高比的戀情在島上已是眾人皆知之事(只有他自己不知道),
而愛上露易絲的威爾遜,更是不斷監視著斯高比的一舉一動。但是,讓斯高比真正不安的,
是當他犯著內心的罪──婚外情時,日子卻一天比一天還要順利:他能夠晉身局長,而且露易絲變得和顏悅色。
但是,這些生活上的順利不能因此解救罪人的內在,他的謊言積累成塔,甚至懷疑自己已無法再說真話,
他害怕在教堂內領聖餐、告解還有想起背誦聖母經的字句,這些都讓他的內心煎熬、恐懼。
就在這時,真正壓垮斯高比的,是他懷疑幫忙了自己十五年的黑僕──阿里,背叛他、向威爾遜告密,
他求助於尤塞夫,卻害死了阿里,他無法承受這樣的苦痛,而最終選擇走上絕路的自殺一途,
他無法再相信天主教,他精心安排好一段因心絞痛而死的意外,在死後卻還是被威爾遜給揭穿。


「像他這樣一個犯了過錯的人──我卻覺得,根據我對他的瞭解,他實在是愛上帝的。」蘭克神父說。
「別的人他肯定誰都不愛。」她(露易絲)說。
「你這句話可能也有些道理。」結尾時,兩人以此對話結束。


小說《事物的核心》,習慣了葛林的筆法後,會相當捨不得把書闔上,節奏明確、故事轉折設計用心,
與其說,小說內容要探討事物的「核心」,倒不如說是──葛林想藉由斯高比的掙扎,探討人類的核心。
人的核心價值究竟該建立在什麼樣的事物上面,或者是該奉行什麼樣的基準,葛林運用了宗教的道德觀,
讓斯高比抉擇在情感與理性(或者說是道德價值、秩序)之間,這對一個原本完滿的人而言,是殘酷的。
值得我們注意的,還有斯高比的結局:他試圖隱藏的一切(包括婚外情、自殺的意圖)等等,都被人揭露。
可見,我們人往往太過於自我本位的思考,認為隱藏的事物能不被人所知;清楚的事物能明確轉達,
但這些結果往往都是否定的,我們無法真正理解一個人,在巴別塔倒塌之後也無法真正用言語表達情感。
葛林在小說的後段大量描寫的宗教觀和情感的衝突,實際上可以不用看得如此嚴肅,或試圖理解天主教教義,
簡單而言:斯高比的抉擇人人都會產生,那是一種道德感(責任、誓言、法律和秩序)和情感的衝突,
假使把天主教換成基督教、佛教,遇到感情上的掙扎時,人們還是會深刻去探索自己的決定和選擇性。
所以,葛林真正想要說的「核心」是什麼呢?這就像他藉由蘭克神父的話所說:「教會什麼都知道,


就是不知道一個人的心。」


對照起葛林的序詞,更顯出其意義:「罪人是基督教的中心……除了聖人,
沒有一個人像罪人,能透徹了解基督教的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