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男人的情感價值觀





一、

在廣泛的閱讀過後,讀者總會感到懷疑──作者究竟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尤其是面對現代的小說。
現代小說經歷了浪漫主義、寫實主義、迎來了現代主義,而後又轉向嬉戲的解構主義,
主題(或者主旨)的意義、故事的教訓意味,已經不是那樣明顯可見,很多批評家或理論家,
將這樣的轉變(或者是進步),歸咎給時間、空間的差異,或者是歸給城市興起、工業革命後的社會因素。
無論如何,從事實面上來看,小說的寓意確實是被隱藏、解構了,儘管這不能否定現代小說的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就跟人類一樣,都同樣仍具有一種潛意識,而且還是集體的潛意識。是含有價值層面的。
反觀,這個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價值層面,確實是如小說的主題一般,隱蔽而又晦澀,
在行為上,人們當然是完全的開放,就跟後現代主義者一樣,極盡解構、暴露技巧之能事,
但是內在上來說,就如同現代小說的主題一般難解,交往純粹追求快樂、興奮,結束之後又歸於虛無,
跟小說不同的是,人的情感不全然是隱喻,因為那可能連作者(人本身)自己都無法確認自己的需要。

二、

從這點來看,現代人類情感的隱蔽和無知,多數的問題仍出在男性身上,女性當然承擔同樣的責任,
只是,為什麼我們在這裡,會特別指出男性的心理層面呢?因為對我而言,不論女性主義如何高漲,
男性和女性終究是處在對立(符合這個世界的二元論)的立場,不僅「功用」不同,意義也完全不同。
首先,我們應該來看男人的情感「理想」。
我們不能否認每個人對情感都有一定的理想、憧憬,不論那是表現在對方的外貌或是內在,
因為有這樣的價值衡量標準,我們才有了行動的目的和追求的意義,所以,就這點而言,人們都是相同的。
男人的情感「理想」,就如同前面所說,跟小說一樣,男人都具有一種潛意識,只是我們已不去注意。
就容格的話來說,其實那就是一種「集體潛意識」,而且是自古以來就存在於我們內在的潛意識,
而這個理想的「原型」,就是「母親」(Mother)。
這裡牽涉到兩重涵意,這兩重涵意我分為孕育我們生長的親生「母親」,以及形而上的廣義「母親」。
怎麼說呢?我們先談比較狹義的──親生的「母親」,這點我們必須從心理分析學派的佛洛伊德開始講起。
在心理分析中,佛洛伊德論述了「伊底帕斯」的可能性,尤其是幼年時期的不滿,造成潛意識的影響。
「伊底帕斯情結」,基本上就是敘述母親在照顧男孩的過程中,到一定的階段後,盼望男孩成長、獨立,
而選擇故意採取的疏遠態度,讓男孩(尚未成熟)的潛意識留下陰影,加上母親與父親的連結情感,
會讓男孩懷疑母親的疏遠,是因為父親的緣故(同性),因此長大後,會產生想要殺死(其實說成取代)父親的行為。
雖然,佛洛伊德同樣指出女孩對父親會產生同樣的情感,而產生殺死母親行為的伊底帕斯情結,
不過,最具知名,而使佛洛伊德受到重視的,還是男人對母親憧憬,進而殺死父親的伊底帕斯情結。
以較為廣泛的第二層來看,形而上的「母親」,我們又可以稱作「母體」,類似各國神話都描述過的「女神」,
最知名的應該就屬於希臘女神維納斯,或者過份聯想到電影《駭客任務》中的真理「母體」亦可,
這是男性心中完美的母親形象,或者可以是說對女人的完美形象,最好的詮釋應該是村上春樹在《1Q84》中,
不斷提到的「Mother」,作者安排了「Mother」、「Daughter」的名詞(在故事中以宗教的寓意存在),
形容一種自然界循環的真理,而「母親」的角色是由女性來擔綱,不僅如此,還負責了傳遞和生育的功能。
當然,現在我們不能只把女性歸咎在這兩方面,女性主義者不允許,現代女性也會群起而抗之,
重點是,說得簡單一點,男性確實存在著一種完美的「母親」形象,而這種形象雖然會依人而異,
但是有一些功能性、特徵性是不變的,像是心理的連結(像是察言觀色)、無所不能的生活技巧、豐腴的外貌等,
這些在父權時代,被稱為是母親職責的期望和規範,就是母親角色(Motherhood),類似一種性格形象。
當然,隨著父權時代的瓦解(?),現代社會在一切崩解的價值體系之中,母親的角色開始模糊,
因為女性不再「必須」扮演(或成為)母親,這造成了一種女性過渡到男性的轉變(可以指性別,但此指功能),
不僅投入社會開始工作,甚至擁有財產地位,而使得女性可以獨立自主的循環生活,
基於這一點的緣故,男人已經失去對理想情感的想像,他們追求的是一種「相似」,而不再只是照顧者的「母親」。

三、

其實,不考慮到任何因素,在正常的程序之下,佛洛伊德的「伊底帕斯」就不會產生嗎?
可是,男性又該如何察覺自己潛意識的創傷呢?這點就很難說明。不變的,是對母親的一種依賴,
這點我們倒不用把這些現象,歸諸於「戀母情結」的因素,就第二層的「母親」來說,男人其實都具有這種情結。
而且,我們也不該把這種論點,解釋成對父權時代的嚮往,或者是歧視女性的論述,
畢竟,自古以來的神話之中,女神所扮演的全知角色,已經深入到男性的潛意識之中,成為一種集體潛意識,
這種潛意識,本身就造成男女在性別和立場上的相對性,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甚至可以這樣的劃分,
女性的完美女神形象,不僅不是一種歧視,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溫柔感性的天職,以這點來說。
另一方面來說,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認為,男性對女性的情感,不僅是出於「依賴」,還有外在與內在的反差。
就現在的許多研究而言,女性的心靈要比男性堅韌許多,這也是一種照顧者的形象使然。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大致可以明白,現代的情感之所以表面開放、內在隱晦,基本上問題就是,
男性已經忽略了這樣的母親形象。
我們在盡力規避一種「責任」或者「付出」,造就了一種崩毀和追求速度的關係,構築了情感。
如果,我們能夠回頭去想自己的情感源頭,或許會有更出人意外地發現,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穩定關係」吧。

arrow
arrow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