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把舊曆年的新年分成三等份,我最討厭年關前、最喜歡年假、最懷疑年假後,這是個人立場。)


(我們有多「崇洋媚外」呢?不是看西餐妹多寡,而是從「為何沒有人在除夕那天跨年」就知道我們多崇洋。)


(說起來,真正在過舊曆年的只剩下中、港、臺地區了吧,雖然說泰國有泰國的新年,但傳統還是不同。)


照片是昨天跟兩個好友小聚的縮影,下面是本文。


記得以前小時候,懷疑為什麼會有兩個新年的時候,媽媽都會告訴我,「一個是舊的、一個是新的」,
到了念書懂事的時候,老師在放寒假前都會解答我們這個疑惑,「一個是古老中國的、一個是西方上帝的」,
等到自己會真正去思考的時候,才發現兩個新年沒有什麼不同,「分別只是兩種不同的傳統而已」。
如果把舊曆年的新年分成三等份,我想我最不喜歡過年之前的那段時間,不僅是要大掃除而已,
還有寫不完的功課、浮躁不安的人心、採買不完的年貨、聽不完的年節歌曲,最後一項我特別討厭。
說起來我本來就不太喜歡人擠人的地方,所以年貨大街我壓根不曾去過,更何況那些乾貨來源都很可疑。
所以要買乾貨準備度過沒有店家開門的話,就直接去大賣場,而且現在便利商店絕對不會休息,很方便。
另外就是浮躁不安的人心,因為人們(尤其是上班族)意識到要迎接很長的假期,所以根本都無心於工作,
忙著計畫出遊、到處買東西、吃尾牙拿獎金,其實我覺得連假可以直接從新曆年放到舊曆年大家會比較開心,
而且總覺得有些人在西元新年許過的願,到舊曆新年還會再許一次,成為一拖再拖的藉口,永遠不會成功。
最後是年節歌曲,我覺得特別過份,每年播的都是一樣就算了,店家(尤其是百貨公司)還會把那三首一直重播,
好像唱盤裡或者歌曲清單裡只有那三首而已,有一段時間「中國娃娃」也會一直播,毫不嫌膩,


讓我懷疑流行歌手都死光了。







不過,我最喜歡年假剛開始的時候,特別是除夕那一天到初一,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安靜」。
台北城從中山北路到忠孝東路,人們簡直就像突然蒸發一般,連車輛都幾乎消失的街道,讓人神清氣爽,
早晨也不用再迎接喇叭和廢氣,不用跟上班族搶人行道、吸二手煙,想怎麼在街上散步都可以。
當然,還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來自於「壓歲錢」,不過隨年紀增長就不敢再去想了,因為快到發紅包的年紀。
除此之外,另外一項讓我喜歡的,就是可以跟好久不見的朋友聚首,尤其是長住外縣市的好朋友,
還有陪媽媽回鄉也很有趣,雖然只是從一個大城市去到另一個大城市,但就當作是固定的旅行也不賴。
不過也有一些壞處,特別是過年的電視節目都很難看,我覺得藝人要預錄節目當然可以,但可以用心一點嗎?
年假之後,讓我懷疑的幾點就是,自己是不是鬆懈而變胖了、還有誰偷偷跑去整形了之類的問題,
仍舊沒有寫完的作業、因為懶惰而不肯換唱盤的百貨公司、拿的太少的壓歲錢,都令人覺得可疑。
或許年假都放了太長,人們一回到原來的作息上都還需要時間調整,感覺都不太有注意力。


年假這種東西,果然是「獸」。








說起來,舊曆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感受吧,有些人可能會相當喜愛(特別是孩子們吧),
有些人則會為此傷腦筋(特別是家族裡親戚很多的大人),所以人們常說「年關」、「年關」還是有道理的。
在日本的明治時期,是跟現在的中、港、台地區相同,有農曆年的習俗,不過後來維新之後,
舊曆年就完全被西元年給取代了,這算是日本從學習中國到學習西方的一種進程軌跡之一吧,
不過,他們倒是沒有捨棄守歲、祈願和神社參拜的習俗,所以他們在新曆年,過得還是舊曆年那一套,
我想,舊曆年雖然讓人又愛又恨,但是這來自偉大傳統的先人智慧和習慣,仍會繼續的延續下去吧。
就我而言,我如果以後要跟孩子解釋兩個「過年」的不同,可能會說:


「一個是拿來徹夜狂歡,一個是拿來沉澱自我。」


吧。


新年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