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熱愛文學的青年,在開始回朔京都行之前,想先談談關於電影、小說的一點看法。)


(「不管是什麼人,每天被別人喊著『老師』、『老師』,內心遲早會腐敗。」-ISAKA‧《摩登時代》)


(在京都的十天之中,思考了許多的事情、遇見了許多的人,然後總算能夠明白一些道理。)


「死並不是終結生的決定性要素,在那裡死只不過是構成生的許多要素之一。」-《挪威的森林》


對於書本與閱讀,就如同嗜好甜食一般,偶爾會因中斷而引發強烈的戒斷症候群,
但這次的因素,是待在京都的那十天之中,將心思全放在周遭的環境上,而沒有餘力去閱讀。
閱讀。那個友人說,身邊已經愈來愈少人進行的休閒活動,她忿忿不平、無奈並感到失望,
在京都的公車上、在地鐵中,甚至是歡樂之街大阪心齋橋的書店裡,仍是擠滿看書的人們,
《挪威的森林》改編成電影,在宣傳上也不遺餘力,甚至跟UNIQLO聯名推出限量短袖棉衣,
反觀回到這個島嶼,已經算是相當出名的作家村上春樹,改編而成的電影,
沒有同步上映這點能夠諒解,但在上映前的這個禮拜(十七號),才開始有宣傳的動作,
就讓人覺得純文學在這裡的地位,就如同家用電話、撥接網路一般,逐漸走入歷史。


(除了推出週邊的商品,在雜誌中或街上的廣告也時常看見《挪威的森林》電影宣傳。)

不過過度的悲觀也無法產生好的辦法,應該是說這個社會的走向就是如此缺乏,
這並不是說閱讀了這些小說就能得到什麼改變世界的想法,但是除了電影、雜誌或逛街之外,
有些東西是在快速的資訊、聲光效果的娛樂之外,所無法體會到的感觸,

如同伊坂所言,現在人們已經不太去思考了,就連想像力都相當貧乏。

或許是小時候培養的習慣,到國中開始翻閱武俠小說、高中接觸村上春樹到現在,
文學不僅真正成為我的興趣,還成為我大學的主修,偶爾也寫一些上不了檯面的東西,
這不僅讓我覺得幸運,更體會到所謂的「文字」,或者是「語言」,就是因為無法表達真正的意義,
所以我們才會去思考、去想像,而那終究會成為我們所得到的東西,而不是網路虛擬的「讚」。



對於書本的上癮症,在我回到這裡之後,無法遏止的結果就是用了一千多元買了幾本書,
然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不斷反芻著文句間的意義和劇情,那分別是伊坂的《摩登時代》、
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夏目漱石的《夢十夜》還有山本兼一的《利休之死》。
沒錯,當我回過神來才發現,這些書本的共同特色,就是皆為日本作家,這點讓我也頗為驚訝。
在京都的一乘寺惠文社裡,在滿滿的日文書當中,我找著就是宮澤賢治的書籍,
但很可惜的是就連惠文社裡,頂多也只有一本《銀河鐵道之夜》,對於我來說,我真正想找的,
是宮澤賢治的詩集,時常被引用在伊坂小說中的詩句,令人相當的喜愛。
夏目漱石的《夢十夜》,之前看過了很多遍,但這次新版的翻譯在語句上很通順,
又收錄了〈文鳥〉、〈草枕〉兩篇短篇小說,所以就欣然的買了下來。
山本兼一則是我第一次接觸的作家,厚度跟《摩登時代》差不多厚,而會想要讀,是因為「利休」。
「利休」是日本的茶道集大成者,相當於中國唐代的陸羽,不過利休因為鋒頭太健,得罪秀吉,
而後遭到賜死的命運。既然很喜歡抹茶,而且小說的背景又在京都,這本書就成為了書單之一。
《摩登時代》是之前就很想要買的書,不過礙於要出發去京都,拖到這禮拜才入手,昨天閱讀完畢。
伊坂的書總是能讓人欲罷不能,就算厚達五百七十三頁,還是用了三天就結束了這趟閱讀,

「人並不是由情報組成的。不管搜集再多情報,也無法拼湊出一個人。」

《摩登時代》作為《魔王》的續篇,但其實亦可獨立來看這更為深入「國家」、「制度」為主題的小說,
雖然伊坂擅長以推理劇情、對話建構的方式,包裝嚴肅的議題,但這次會讓我如此喜愛,
是因為伊坂真正接觸到所謂時代的脈動,也就是掌握住一種時代的時態變化,就是對於「網路」的探討。
出現在小說裡,最讓人感到恐懼的,竟然是「人們一旦遇到不懂的事,第一個動作就是『上網搜尋』」,
首先,伊坂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我們既然能夠隱匿在網路之後,那代表別人也會隱匿在網路之後,
相對的,你在網路所進行的一切行為,也有可能遭受到某種系統的監控,那可能是網路商店,
更可能是國家或政府,但是一個依賴性的行為,卻會導致自己失去隱私權的下場,就跟Facebook一樣。
深入一點來看,在我們越來越依賴網路上資訊的過程中,資訊也會逐漸的變成好像只有網路這個單一窗口,
於是我們開始不會去分辨資訊的真假,被網友的情緒發言、單一的觀點牽著鼻子走,
只要一段影片、一張圖片甚至是一段敘述,就會造成網友群聚性的攻擊或者是褒揚,失去判斷能力。
不過伊坂到最後,並沒有全然否定網路的價值,「但網路又不會追著你跑」、「視而不見也是一種勇氣」,
此書直到最後,就如同《Golden Slumbers》的結局一般,沒有真正的獨裁者或黑手,
一切都是看我們選擇如何過日子,選擇相信什麼。只是對於曲辰在書後的評論,我有些不以為然,
他認為此書和《1Q84》有相當的旨趣,(但是我看不出來)又認為伊坂是日本作家群中的「村上之子」,
首先,伊坂和村上有著很大的不同,曲辰所說的是在語句的節奏上,還有他認為的議題上。
但是我覺得村上基本上要去觸碰這些比較深入的議題時,所使用的方式和伊坂是完全不同的,
村上充滿著象徵與聯想性,但是伊坂基本上卻是以推理小說的形式包裝,且更為明白的探討這些議題,
雖然我都是閱讀翻譯本,對於語句的節奏性不是過於理解,但是村上和伊坂給人的感覺確實不同,
伊坂不擅長描寫男女關係,對於女性心理也如他自己所言不太能夠掌握,相反的,村上對於這一點卻相當成熟,
但是要村上對於他的作品給予懸疑(或冒險)後一個既定的結果,卻又無法像伊坂一樣有好的收尾,
這讓我想到以前我很喜愛村上這種,事件發生(妻子或貓的失蹤)、展開尋找(冒險或展開搜尋),
最後又以回到原點的方式結束小說,雖然書中主角的內心都會失去些什麼,但外在世界卻是沒有改變的。
伊坂雖然也是依循相同的原則,但更可以見到是本格推理的事件發生(不解的謎或殺人事件)、
展開尋找(對話或深入謎的場所),最後解決事件(有陰謀的人物或系統),並且較村上來得更為直接。
所以要說伊坂是「村上之子」,就像他自己所反駁的,我也認為對伊坂的寫作或作品相當不公平。

只能說,曲辰也是個喜歡譁眾取寵的評論者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