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時候會想起薩利被越佬打穿的腸子,我只想躲在我的亞特蘭提斯裡,這篇是讀書心得。)


(因為跟六0年代有關,因為跟越戰有關,所以又要提到我喜愛的Green Day。)


(那麼,暑假已經過了一半,亞特蘭提斯也離我愈來愈遠了。我仍然會繼續寫下去的。)


「我們的心堅固的很,彼得,多半時候都不會碎,只會彎曲而已。」‧〈Hearts in Atlantis〉


想要跳脫一下生活瑣事,來談談所謂被盛名所累的作家Stephen King以及其作品中所提及的六0年代。
最早意識到Stephen King,是在我寫的短篇小說中,提及他許多早期的書名,像《魔女嘉莉》、《狂犬庫丘》等,
但老實說我一本都沒看過,直到《手機》和《黑塔》系列被翻譯,我才開始看這個以恐怖小說聞名的作家作品。
《手機》中,手機(cell)與地獄(hell)一詞押韻,讓人聯想到對科技的反思,以活命為主軸的逃亡,
融合電影《活死人之夜》及《長路》(The Road)的元素,是很成功的「娛樂作品」,但僅止於此,
後來當我想再次閱讀其作品時,突然發現他的寫作範圍相當廣泛,電影《綠色奇蹟》、《刺激1995》皆出於他手,
於是,我試著去閱讀他接近所謂「文學性」的作品,(當然我仍然覺得文學性只是那些名望作家不要臉的說詞)
而這本書就是《Hearts in Atlantis》,雖然也曾經被改編為同名電影,但是名氣和票房都不及其它作品,
Stephen King的《Hearts in Atlantis》(勿忘我),描述對於1960到1990年時期的越戰前後人們的心情,
書本相當的厚,結構是五個橫跨一九六○到一九九九年的故事,雖各自獨立,但又互相關聯,
從第一篇的〈1960年,穿黃外套的下等人〉揭露三個小孩之間的純真友誼,以及那年紀孩子的殘酷,
第一篇篇幅就佔了全書的二分之一,在越戰之前,巴比家樓上搬來了一個陌生人,並給了他一本《蒼蠅王》,
暗示著世界的殘忍和友誼的脆弱,巴比的小女朋友凱若,是貫穿整本書的核心人物,
巴比為了阻止黃外套的下等人,帶走他的新鄰居,真正把他當大人看的鄰居,而失去了許多東西。
第二篇是跟作品同名的〈1966年,我把心遺留在亞特蘭提斯〉,這篇寫完,全書三分之二也結束了,
此篇主角彼得,是靠獎學金念書的緬因大學的學生,但一次意外,宿舍開始風迷起紅心牌戲,(就是電腦裡的傷心小棧)
那是只要失去獎學金就無法繼續學業的時代,更糟的是,若無法繼續學業,就得去越南當兵,
就在此時,彼得因為校內打工的機會,認識同年的凱若,並注意到有人穿著和平標誌走來走去,
那是個全美都贊成越戰的開始,還沒有人對化學武器感到疑惑、對把孩子送到越南送死感嘆,
直到故事最後,彼得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牌戲快毀了他的大學生活、木納的同學參加反戰示威,
凱若更休學投入更積極的活動中,讓彼得對學校外的現況有了新的體悟,但他仍離不開這亞特蘭提斯。
第三、第四及最後的故事,分別是1983、1999年,〈盲眼威利〉、〈為什麼我們會在越南〉及〈夜幕低垂〉,
針對越戰後的退伍軍人、社會轉變及心情感受做了深刻的描述,篇幅雖短,但情感不比前兩篇淡。
有趣的是第二篇,〈1966年,我把心遺留在亞特蘭提斯〉(Hearts in Atlantis),不只有強調對學校這個避風港的暗示,
更是對踏入社會前的心情做了很好的註解,另一個雙關是紅心牌戲的「Hearts」,也留在亞特蘭提斯。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一篇,不僅把大學生的心情寫的貼切,(我也曾沉迷於彈水阿給跟打工)
更對將來的不安及校園外的改變無所適從。當然,最後一篇巴比跟凱若的重逢,也令人心碎。


昨天看完後,一直有很深的感觸,然後在今天前往淡水的路上,聽著Green Day的歌,才驚覺這憤怒和無奈的反戰心情,
跟「什麼」相當接近,這時我想到,若Bob Dylan的歌曲是代表那時代的聲音,那Green Day,
Green Day《21st Century Breakdown》就是總結20世紀的歌聲,替20世紀的慌謬下了註解,
跟專輯同名,並提到1969的愚蠢決定的歌曲〈21st Century Breakdown〉世紀大崩解這首歌,
在這首長達五分零九秒的歌曲中,我終於明白轉換了三次旋律的原因,就是對越戰和兩次伊拉克戰爭的控訴隱喻吧,
雖然說崩解的是21世紀,卻完整的把20世紀的心情做了總結,不論是韓戰、越戰還是兩次伊拉克戰爭。
Stephen King是偉大的作家,不僅止於娛樂性而已,更是他對時代的感受及心理的描寫能力
或許和平永遠也不會到來,戰爭也永無休止,我們的心也遺留在亞特蘭提斯,只要不被忘記。


也不忘記。


2010.07.26 in 淡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