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美打的詩選14首賞析,
不過小美說老師少給了兩首的樣子,
所以那兩首要自己找,或根本不會考?
總而言之很感謝小美把它翻成繁體又整理出重點,
照例貼上來分享給大家看,要的一樣找我拿word檔。
關於詩的部份觀察考古題的結果,
老師偏向出前兩首四傑的詩,
可是這次已經有考初唐四傑了,
所以很懷疑他是否會照往例地考法。
以上大概就是明天詩選的方向。下面是賞析。

二、賞析:
1.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首聯屬「工對」中的「地名對」,極壯闊、極精整。第一句寫長安的城垣,氣勢雄偉,點出送別之地。第二句裡的「五津」是只岷江的五大渡口,泛指「蜀川」,點杜少府宦遊之地,而「風煙」、「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兩地連在一起,自長安遙望蜀川,視線為迷濛的風煙所遮,微露傷別之感,以攝下文「離別」、「天涯」之魂。

因首聯已對仗工整,為避免板滯,故次聯以散調承之。「與君離別意」承首聯惜別之感。轉折之處用「同為宦遊人」一句加以寬解。

三聯推開一步,從構思來看,很可能是受到曹植的〈贈白馬王彪〉的啟發。

尾聯緊接三聯,「在歧路」點出題面「送」字。作者在臨別時勸慰杜少府:「只要彼此了解,心心相印,那麼即使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不就都如比鄰一樣近嗎?何需如女孩子家般哭泣。」

江淹〈別賦〉書寫各樣離別,不免「黯然消魂」,王勃一首,一洗悲酸之態,意境開闊,音調爽朗,獨標高格。

2.駱賓王〈在獄詠蟬〉
西路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駱賓王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起二句在句法上用對偶句,在做法上則用「起興」的手法,以蟬聲來逗起客思。詩一開始即點出秋蟬高唱,觸耳驚心。接下來就點出詩人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三、四兩句,一句說蟬,一句說自己,用「不堪」和「來對」構成流水對,把物我聯繫在一起。

詩人經歷了政治上的種種折磨,以將大好青春消磨殆盡,頭上增添了星星白髮,看到這高唱的秋蟬,還是兩鬢烏玄,兩兩對照,不禁想到自己的少年時代,也何嘗不如秋蟬的高唱,今一事無成,甚至入獄。

「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這一典故,進一步比喻執政者辜負了詩人對國家的一片忠愛之忱,用此典使意在言外,充分顯示了詩句的含蓄之美。

五、六兩句純用「比」體。「露重」、「風多」象徵環境的壓力,「飛難進」比喻政治上的不如意,「響易沉」比喻言論上的受壓制。物我在這裡打成一片。

詩人在寫這守詩的時候,到結束還是力有餘勁,第七句仍用「比」體,詩人自喻有秋蟬那樣高潔的品行,但不為時人所了解。

末句用問句的方式,蟬與詩人又渾然一體了。

3.杜審言〈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忽聞歌古調,歸思欲霑巾。

這是一首和詩,原唱是晉陵陸丞作的〈早春遊望〉。

詩人在唐高宗時期,仕途失意,宦遊已近二十年,詩名甚高,卻仍然遠離京洛。江南早春天氣,和朋友一同遊覽風景,本是一件賞心悅事,但此詩卻別有情致,驚新而不快,賞心而不悅,感受新鮮而情緒淒清,景色優美而情調淡然,有滿腹牢騷在言外。

詩一開頭就發感慨,在這「獨有」、「偏驚」的強調語氣中,生動表現出詩人宦遊江南的矛盾心理。

中間兩聯即寫「驚新」。表面看,兩聯寫江南新春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變化特點,表現出江南的春光明媚,實際上,詩人是從比較故鄉中原物候來寫異鄉江南的新奇,在江南仲春的新鮮風光裡有詩人懷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

「雲霞」句是寫新春始,在中原,新春始的物候是「風已暖而水猶寒」,而江南水鄉近海,春風春水都暖,霧氣濃厚,形成對照。

「梅柳」句是寫初春正月的花木。在北方是雪裡尋梅,而江南已經梅花繽紛。

接著寫「春鳥」、「淑氣」,謂春天溫暖氣候。春鳥啼叫南北皆然,但南方鳥鳴更歡「淑氣催黃鳥」是化用陸機詩,一個「催」字突顯了江南二月春鳥更歡的特點。

然後,寫水草,「晴光」即春光。「綠萍」即浮萍。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而江南,江淹曾作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萍」,南方叫北方早一個月。

這兩聯寫眼中所見江南物候,也寓含心中懷念中原故鄉之情,與首聯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貫,同時也自然的轉到末聯。

「古調」是尊重陸丞原唱的用語。詩人用「乎聞」已表示意外的語氣,巧妙地表現出陸丞的詩無意中觸到詩人心中思鄉之痛。

結尾,既點出歸思,又點出和意,結構可說是嚴謹縝密。

4.沈佺期〈雜詩〉
聞道黃龍戍,頻年不解兵。可憐閨裏月,長在漢家營。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這是沈佺期的傳世名作之一。詩人以類似「無題」的〈雜詩〉共有三首,都寫閨中怨情,流露出明顯的反戰情緒。除了怨恨「頻年不解兵」之外,還希望有良將能早日結束戰事,是思想上較為積極的一首,藝術上也頗具有特色。

首聯敘事,交代背景:黃龍戍一帶,長年戰事不斷,至今沒有止息。

頷聯抒情,藉月抒懷,說今夜閨中和營中同在一輪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對征夫思婦兩地對月相思。似乎眼前明月,在不如往昔美好,因為那象徵著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圓月,早已離開深閨,隨著良人遠去漢家營了。既寫出夫妻分離的現在,也觸及到了夫妻團員的過去;既輪廓鮮明地畫出異地同視一輪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圖,也使人聯想起夫婦相處時的月下雙照的動人景象。

頸聯又以含蓄有致的筆法進一步補足詩意。「春」而又「今」,「夜」而又「昨」,分別寫出少婦「意」和良人「情」。「今春意」與「昨夜情」互文對舉,共同形容「少婦」與「良人」。聯繫前面「頻年」、「長在」,可知所謂「今春」、「昨夜」只是舉例式的寫法。

這一聯說閨中少婦和營中良人的相思。雙方的離情別意之中包含著一個共同的心願,這就是末聯所寫的:「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希望有良將帶兵,一舉克敵,使家人早日團聚,人民安居樂業。

這首詩構思新穎精細,特別是中間四句,再「情」、「意」二字上著力,翻出新意,詩中所抒之情與所傳之意彼此關聯,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圜,極為自然。一二聯都是十字句,自然渾成,語氣較緩和;第三聯是對偶工巧的兩個短句,顯得氣勢促迫;末聯採用傘形的句子,文氣又重新緩和起來。全詩以問句作結,含蘊不盡。

5.宋之問〈度大庾嶺〉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雲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



6.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王灣是洛陽人。「北固山」,今在江蘇鎮江市以北,三面臨江。上引〈江南意〉首二句。其「東行」,當是鎮江到江南一帶去。詩人一路行來,當舟次北故山下的時候,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千古名篇。

始以對偶句發端,「客路」只作者要去的路。「青山」點題中的「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著展現在眼前的「綠水」前進,駛向「青山」,駛向「青山」之外遙遠的「客路」。這一聯先寫「客路」而後寫「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馳故里的漂泊羈旅之情,以流露於字裡行間,與末聯的「鄉書」、「歸雁」,遙相照應。

次聯的「潮平兩岸闊」,「闊」,是表現「潮平」的結果。這一句寫的恢弘闊大,下一句「風正一帆懸」,便越見精采。「懸」是端端直直地高掛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因為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夠「懸」。詩句妙在通過「風正一帆懸」這一小景,把平野開闊,大江直流,波平浪靜等等的大景,表現出來了。

讀到第三聯,就知道作者是連夜行舟的,近看可見江水碧綠,遠望可見兩岸空闊。這三聯就是在表現江上行舟,即將天亮時的情景。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海日」一聯「形容景物」,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日生殘夜」、「春入舊年」,都表示了時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樣匆匆不可待,這怎不叫身在「客路」詩人頓生思鄉之情呢?「日」與「春」作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徵,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擬人法,賦予他們以人的意志和情思。給人以樂觀、積極、項上的藝術鼓舞力量。

詩人放舟於綠水之上,繼續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駛去。這時候,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詩人心想還是託雁捎封信吧!這兩句緊承三聯而來,遙應首聯,全篇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思情愁。

7.王維〈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山水名篇,於詩情畫意之中寄託著詩人高潔的情懷和對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詩忠明名有寫浣女漁舟,詩人怎下筆說是「空山」呢原來山中樹木繁茂,掩蓋了人們活動的痕跡。「空山」兩個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出晴,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於山石之上,這兩句寫景如畫,隨意揮灑,毫不著力,在藝術表現上已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竹林李傳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完衣服笑逐著歸來了;亭亭玉立的河業紛紛向兩旁撥分,掀翻了無數真諸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荷塘月色的寧靜。這純潔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詩人過安靜淳樸的生活理想外,同時也反面襯托出他對污濁官場的厭惡。詩人先寫「竹喧」、「蓮動」,因為浣女隱隱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夜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難到蓮枝分披,才發現到浣女、蓮舟。詩的中間兩蓮同樣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頷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頸聯側重寫人,已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他覺得「山中」比「朝中」好,潔淨淳樸,可以遠官場而潔身自好,所以就決然歸隱了。

表面來看,這首詩只是用「賦」的方法來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透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8.王維〈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迴看射雕處,千里暮雲平。

詩題又作〈獵騎〉,當是王維前期作品,不過是一次普通的狩獵活動,卻寫得激情洋溢。

詩開篇就是「風勁角弓鳴」為及寫人,先全力寫其影響:風呼、弦鳴。風聲與角弓聲彼此相應:風之勁由弦的震響聽出;弦鳴聲則因風而益振。「角弓鳴」三字以帶出「獵」意,這又喚起讀者對獵手的懸念。待生是俱足,才推出射獵主角來:「將軍列渭城」。將軍的出現,洽合讀者的期待。

「草枯」、「雪盡」四字如素描一般簡潔、形象、頗句畫意。「鷹眼」因「草枯」而特別銳利,「馬蹄」因「雪盡」而絕無窒礙,頷聯體物十分精細。三句不言鷹眼「銳」而言眼「疾」,意味獵物很快就被發現,緊接以「馬蹄輕」三字則見獵騎迅速追蹤而至。「疾」、「輕」下字俱妙。三、四句初讀四各表一意,細譯方覺意義相承,屬「流水對」。

頸聯緊接「馬蹄輕」而來,意思卻轉折到打獵還歸。雖轉折而與上文意不斷,自然流走。言「忽過」,言「還歸」,則見返營馳騁之迅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細柳營」本是漢代周雅夫屯軍之地,用來就多一重意味,似謂詩中狩獵的主人公亦具名將風度,與前面射獵時意氣風發、颯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

寫到獵歸,詩意本盡。尾聯卻更已寫景作結,遙遙「回首」向來行獵處之遠景,已是「千里暮雲平」。此聯遙接篇首。首尾不但成為呼應,而且成為對照。

9.孟浩然〈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山暝聽猿愁,滄江急夜流。風鳴兩岸葉,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維揚憶舊游。還將兩行淚,遙寄海西頭。

10.杜甫〈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這首詩事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那時洛陽、山東、河南都在戰亂之中,杜甫的弟弟正分散在那一代,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

詩一起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作者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悽涼景象。

兩句詩渲染了沉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時令。「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作者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說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詩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

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作者感懷傷悲,引初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詩由望月轉入寫情,過度十分自然。「有弟皆分散,無家問生死」,上句說兄弟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說家已不存在,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五、六句並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四處流散,平常寄書上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繁,生死茫茫當更難逆料。含蓄蘊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

11.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飄零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帶著家人離開成都草堂,這首五言律詩大概是他舟經渝州、忠州一帶時寫的。

詩的前半描寫「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寫近景:微風吹拂著江岸上的細草,豎著高高桅桿的小船在月夜孤獨地停迫著。這裡不是空泛地寫景,而是寓情於景,通過寫景展示他的景況和情懷。第三、四句寫遠景:明星低垂,平也廣闊;月隨波湧,大江東流。這兩句寫景相當雄渾闊大,但在看似雄渾闊大的景色中,其實是反映出詩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顛連無告的淒滄心情。

詩的後半是「抒懷」。第五、六據說,有點名聲,哪裡是因為我的文章好呢?作官,倒應該因為年老多病而退休。這是反話,立意至為含蓄。詩人素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但長期被壓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聲名竟因文章而著,這實在不是他的心願。

最後兩句說,飄然一身像什麼呢?不過像廣闊天地間的一隻沙鷗罷了。詩人即景自況以抒悲懷。

12.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的意境是十分寬闊宏偉的。

詩的頷聯「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說廣闊無邊的洞庭湖胡水,劃分開吳國和楚國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漂浮在湖水之中一樣。

杜甫到了晚年,已經是「漂泊西南天地間」沒有一個定居之所,只好「以舟為家」了。所以下邊接著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親戚朋友們這時聯音信都沒有了,只有年老多病的詩人泛著一葉扁舟到處漂流。這裡就可以領會到開頭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本來就還有一個什麼樣的意境。

這兩句詩,從表面上來看意像是相當簡單的:詩人說他在若干年前就聽得人說洞庭湖的名勝,今天居然能登上岳陽樓親眼看這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但這裡並不是寫登臨的喜悅,而是在這平平的敘述中,寄寓著漂泊天涯、懷才不遇、滄海桑田……許多的感觸。我們知道杜甫在晚年的政治生涯是坎坷的,但他從來沒有放棄「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抱負。詩裡「今」、「昔」兩個字有深深的涵義。因此在這一首詩的結句才寫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以其意境的開闊宏麗為人稱道,而這意境是從詩人的抱負中來,是從詩人的生活思想中來的。

13.白居易〈草〉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此詩作於作者十六歲,詩是應試的考作。

首句即點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麼茂盛的元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
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為文開發出很好的思路。野草是一年生的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如作後者,便是秋草,並不能發展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就大不一樣。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作者緊緊抓住這春草的特點,不說「斬不盡,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照就一種壯烈的意境。強調野火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了突顯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這兩句不但寫出「原上草」的性格,而寫出一中從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寫枯,一句寫榮,「燒不盡」又「吹又生」是何等的唱詠有味,對仗亦工致天然。

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但將重點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別」題意,故是一轉。上一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而此聯為的對,妙在精工,頗覺變化有致。「遠芳」、「晴翠」都寫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體、生動。芳曰「遠」,古原上清香瀰漫可嗅;翠曰「晴」,則綠草沐浴著陽光,秀色如見。「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古道」、「荒城」則扣題面「古原」極切。雖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

作者並非為寫「古原」而寫古原,同時又安排一個典型的送別環境,送別的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上發生,該是多麼令人惆悵。「王孫」二字借自楚辭成句,泛指行者。但這裡卻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別情。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全篇「古原」、「草」、「送別」打成一片,意境極渾成。

14.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潼關,是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

開頭兩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紅夜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是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俐落。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溺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茫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岳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來看,詩人拿「殘雲」再加上「歸」自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自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物了。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給人耳聞目睹的真實感。

這裡,詩人聯用四句景句,缺一不可。

「帝鄉明日到,獨自夢漁樵。」這裡說,離長安不過一天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入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可是許渾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想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含蓄的表達字既並非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娩得體,優遊不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宣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